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酒精性肝病(酒精肝)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1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酒精80%~90%在肝脏代谢。经过肝细胞浆内的乙醇脱氢酶的催化,氧化为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催化转成乙酸,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在乙醇氧化过程中脱下大量的氢离子与辅酶Ⅰ结合。辅酶Ⅰ被还原成为还原型辅酶Ⅰ,则使其与辅酶Ⅰ的比值上升,从而使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变化,造成依赖于还原型辅酶Ⅰ/辅酶Ⅰ的物质代谢发生改变,而成为代谢紊乱和致病的基础。

  同时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乙醛为高活性化合物,能干扰肝细胞多方面的功能,如影响线粒体对ATP的产生、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排泌、损害微管使蛋白、脂肪排泌障碍而在肝细胞内蓄积,引起细胞渗透性膨胀乃至崩溃。

  由于酒精被氧化时,产生大量的还原型辅酶Ⅰ,而成为合成脂肪酸的原料,从而促进脂肪的合成。乙醛和大量还原型辅酶Ⅰ可以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使脂肪酸氧化发生障碍,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酒精引起高乳酸血症,通过刺激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和抑制脯氨酸的氧化,而使脯氨酸增加,从而使肝内胶原形成增加,加速肝硬化过程。并认为高乳酸血症和高脯氨酸血症,是可作为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生成的标志。

  (二)发病机制

  近年证明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1.游离脂酸进入血中过多。

  2.肝内脂肪酸的新合成增加。

  3.肝内脂肪酸的氧化减少。

  4.三酰甘油合成过多。

  5.肝细胞内脂蛋白释出障碍。

  目前认为酒精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酒精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近年证明有免疫因素参与,且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肿大的肝细胞不能排出微丝(filaments)且在肝细胞内聚积形成酒精性透明小体,并引起透明小体的抗体产生。自身肝抗原和分离的酒精透明小体,可以刺激病人淋巴细胞转化和游走移动抑制因子(MIF)活力。

  酒精性肝硬化可以查出自身免疫性特征的天然DNA抗体,和肝细胞膜产生IgG和IgA抗体。这些抗体能被肝浸液吸附。

  近年证明酒精和乙醛可以改变肝细胞膜抗原,并非由乙醛的毒性直接作用于肝细胞膜。

【症状】

  临床表现

  酒精性肝病临床分3型:脂肪肝、肝炎、肝硬化。此三者常混合存在。肝病的发生与饮酒时间长短、饮量多少及营养状态优劣呈正相关;饮酒量每天80g以下,肝脏受损害较少,160g/d持续11年,25%发生肝硬化;210g/d持续20年,50%发生肝硬化。遗传形成个体对酒精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发生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者,以HLA-B8、B40者较多见。

  1.脂肪肝 一次饮酒量接近酗醉,几小时后即可发生肝脂肪变。此类病人多为中等肥胖,症状隐袭,呈类似肝炎的消化道症状如肝区疼、上腹不适、腹疼等。少数有黄疸,水肿,维生素缺乏。肝大,触诊柔软,光滑边钝,有弹性感或压痛,脾脏增大较少。由于肝细胞肿胀和中央静脉周围硬化或静脉栓塞,可造成门静脉高压表现有腹水发生,但无硬化。严重者可因低血糖、脂肪栓塞而死亡。

  2.酒精性肝炎 消化道症状较重可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肝区疼加重等。严重者呈急性重型肝炎或肝功衰竭。

  3.酒精性肝硬化 欧美国家占全肝硬化的50%~90%,我国尚少见。多在50岁左右出现,80%有5~10年较大量的饮酒史,除一般肝硬化症状外,还有营养不良、贫血、蜘蛛痣、肝掌、神经炎、肌萎缩、腮腺肿大,男乳女化,睾丸萎缩等症状较肝炎后肝硬化多见,并可见Dupuytren掌挛缩、舌炎,腮腺肿大时可伴胰腺炎。早期肝大,晚期肝缩小,脾大不如肝炎后肝硬化多见。腹水出现较早,常合并溃疡病。

  诊断

  1.有饮酒史,较重的肝硬化可呈大细胞性贫血。

  2.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增高,前者增高不明显。AST/ALT比值大于2有诊断意义。ALT不灵敏是因乙醛使酶的活性辅因子B6下降。肝组织内ALT比AST活性受抑制更显著。

  3.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分布在肝细胞细胞质和毛细胆管内皮中。酒精损伤肝细胞微粒体时升高较灵敏。

  4.氨基酸谱中α氨基丁酸和亮氨酸成比例的升高。

  5.靛氰绿滞留试验异常为早期指标。

  6.血清内特异性,酒精性透明小体抗原抗体阳性。重症时抗原抗体均阳性;恢复期抗原阴性,抗体仍短时间阳性。若抗原抗体持续阳性表明病情进展。血清IgA升高,并有低锌血症,高锌尿症。故肝病时肾锌清除率,有助病因诊断。

  7.间接免疫荧光法 可测酒精性肝病血中肝细胞膜抗体阳性,其阳性率为74%。

  8.酒精口服法负荷试验 测糖蛋白,前白蛋白,d2HS糖蛋白、触珠蛋白的变化。酒精性脂肪肝时均减低,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均增高。

  9.酒精肝病再饮酒时,血中前胶原Ⅲ肽(PⅢP)明显增加。

  10.肝脏活组织检查 可见肝组织内酒精性透明蛋白小体(Mallorys alcoholic hyalin),巨线粒体。

【饮食保健】

  1.食疗方:

  1)当归郁金楂橘饮:当归、郁金各12克,山楂、橘饼各25克。将上述4味同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饮服。

  2)白术枣:白术、车前草、郁金各12克,大枣120克。将白术、车前草、郁金纱布包好,加水与枣共煮,尽可能使枣吸干药液,去渣食枣。

  3)当归郁金楂橘饮:当归、郁金各12克,山楂、橘饼各25克。将上述4味同加水煎煮取汁。分2~3次饮服。

  4)红花山楂橘皮饮:红花10克,山楂50克,橘皮12克。将上述3味加水煎煮,

【护理】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学名称为乙醇。肝脏是酒精代谢的惟一器官,饮酒后酒精被吸收而进入肝脏,经代谢转变为乙醛,以后再被肝组织处理掉。乙醛比乙醇对肝脏更有毒性,过量蓄积能损害肝细胞,可使肝细胞发生反复的脂肪变性、坏死,产生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总称为酒精性肝病。

【治疗】

  1.预防:

  1)一级预防 不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是预防酒精性肝病的根本。在现实生活中,要完全做到这点是不可能的。因此,退而求次之,只能要求做到尽量少饮含精的饮料。在饮酒后及时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并服用解酒药物如葛根。

  2)二级预防 对有大量饮酒及(或)长期饮酒的患者,应予以定期检查肝功能,必要时行肝穿刺组织活检,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并确定其发展的程度。目前尚缺乏诊断酒精性肝病的特异的、灵敏的指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急救(缓解措施):

  早期治疗包括:

  1)终身禁酒。

  2)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尤其维生素B族,维生素A、C、K等,应予大量叶酸。

  3)有报告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脂肪肝、活动性酒精性肝炎有效,但也有报告认为效果不能肯定。

  4)丙硫氧嘧啶曾被试用过,效果不能确定。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可有贫血,肝硬化时常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2.谷草转氨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酒精性肝炎及活动性酒精性肝硬化时增高,但AST增高明显,ALT增高不明显,AST/ALT之比大于2时,对前述两病有诊断意义。

  3.γ-谷氨酰转移酶(γ-GTP),分布在肝细胞浆和毛细胆管内皮中。酒精损伤肝细胞微粒体时升高较灵敏。

  4.氨基酸谱中α-氨基丁酸和亮氨酸成比例的增高。

  5.靛氰绿滞留试验异常为早期酒精性肝病指标。

  6.血清内特异性,酒精性透明小体、抗原抗体阳性,重症时抗原抗体均阳性;恢复期抗原阴性,抗体仍短时间阳性。若抗原抗体阳性表明病情进展。血清IgA升高、并有低锌血症,高锌尿症。故肝病时肾锌清除率有助病因诊断。

  7.血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增高有助于脂肪肝之诊断。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有助于肝硬化诊断

  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检查

  (1)脂肪肝:显示肝体积增大,实质出现均匀一致的细小回声,并有细小光点密集,声束衰减增强的“明亮肝”。

  (2)酒精性肝硬化中见脾脏肿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尾叶相对增大。脾静脉及门静脉直径明显超过正常(前者正常1.0cm,后者为1.5cm)。

  2.CT检查

  (1)脂肪肝:其特点为全肝、肝叶或局部密度低于脾脏的改变。增强扫描时正常肝区及脾脏明显强化,与脂肪肝区的低密度对比更明显。

  (2)肝硬化:其特点为肝裂增宽,肝叶各叶比例失调,尾叶相对增大,肝有变形,脾增大,大于5个肋单元。

  3.肝活组织检查 可确定有无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并可通过组织学检查与其他病毒性肝炎鉴别。

  (1)脂肪肝:肝病变的主体约1/3以上肝小叶(全部肝细胞1/3以上)脂肪化可确诊。

  (2)酒精性肝炎:其组织特点有酒精性透明小体(Mallory小体);伴有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的细胞坏死;肝细胞的气球样变。

  (3)酒精性肝硬化:典型的肝硬化呈小结节性。结节内不含有汇管区和中央静脉,结节的大小相似,并被纤维隔所包围,结节直径常小于3mm,一般不超过1cm。随着病理的演变可形成大结节或坏死后性肝硬化。

【鉴别】

  1.酒精性脂肪肝 应与肥胖、药物性、营养不良性脂肪肝等鉴别。糖尿病及Reye征常合并脂肪肝。

  2.与病毒性肝炎鉴别 饮酒史、流行病学史AST/ALT比值>1,特异的血清学,肝组织学检查可资鉴别。

  3.淤胆型酒精性肝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前者常有血清γ-GTP升高,AKP升高。肝大停止饮酒后肝脏可以明显回缩。

  4.肝大与肝癌鉴别 可查胎甲球(AFP)或B超、CT等。

【并发症】

  除一般肝硬化外,还有营养不良、贫血、蜘蛛痣、肝掌、神经炎、肌萎缩、腮腺肿大,男乳女化,睾丸萎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