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阴汗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8:50浏览:

【病因】

  本病多因素体虚弱,肾阳不足,阴寒偏盛,以致内寒生湿;或肝郁化热导致脾经聚湿,湿热互结而流注下焦,以致阴部汗出;也可由湿浊滞留阴部所致。

【症状】

  本病辨证的重点在于审察病因,明辨病位,确认病机,辨证施药。

  (一)肾阳虚证

  1.临床表现:阴部汗出,阴囊湿冷,畏寒肢凉,腰膝酸软,或伴阳痿、滑精、早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

  2.证候分析:肾主一身阳气,肾阳虚则一身阳气皆虚,肾阳亏虚,阴寒生湿,则阴部汗出,阴囊湿冷;腰为肾之府,肾精亏乏,故见腰膝酸软;肾阳虚损,宗筋失用,则畏寒肢冷,阳屡、滑精、早泄;肾阳虚弱,膀胱虚寒,则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迟,皆阳虚之征。

  (二)肝经湿热证

  1.临床表现:阴囊汗出,潮湿,臊臭,胁肋胀痛、伴口苦,目赤,阴茎萎弱,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证候分析:外感或内生湿热,蕴郁肝经,流注下焦,故见阴汗出,潮湿,臊臭;湿热郁结肝脉,肝失疏泄条达则胁肋胀痛;湿热熏蒸,则口苔;上炎于目则目赤。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

  (一)生理性汗出除阴部汗出外,多有全身性汗出,尤在天气炎热,饭后,饮酒后多见。

  (二)多汗证多由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恐怖、焦虑、愤怒所引起,或某些遗传性疾病所致。多见于掌、跖、前额、腋下、外阴等处,对称发生,其中以掌、跖多汗为常见,也可局限于阴部。

【并发症】

  多伴阴囊湿冷、前阴萎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胁肋胀痛,目赤,小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