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皮肤性病 > 文章内容

老年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1-06-29 08:27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

  (二)发病机制

  血小板增多的机理还不清楚。可能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导致巨核细胞系增殖,血小板生成明显增加以及过多的血小板从脾脏和肝脏贮存池中释放入循环血液中。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极度增多或合并血管退行性病变致血管内血栓形成,梗死区溃破以及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异常。巨核细胞系增殖还可累及骨髓外组织,例如肝脏、脾脏出现巨核细胞为主的增生灶。此外,曾见到家族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症状】

  大多数患者有出血和(或)血栓形成的症状。以出血为常见,尤以胃肠道、齿龈和鼻出血最多见,女性患者常有月经过多。瘀点、瘀斑较少见。大多为自发性的或轻微外伤后容易出血。血栓形成的相应部位有坏死和(或)继发性萎缩性病变,其表现多样化。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肢体,如下肢血栓形成引起间歇性跛行;四肢的周围动脉血栓形成引起指(趾)疼痛或坏疽;肠系膜和脾栓塞表现为急腹症。肺、肾、脑或肾上腺等一旦有血栓形成,病情突变,甚至死亡。约80%患者有明显的脾脏肿大,也有脾不肿大者,可能是反复栓塞而萎缩。肝脏也可肿大。痛风罕见。更有一部分患者长期无症状。

  诊断依据包括:①有出血和(或)血栓病史,脾脏肿大;②血小板数>1000×109/L(100万/mm3),伴有形态和功能异常;③白细胞数增高;④骨髓增生,巨核细胞系增生尤为突出,并有大量血小板形成;⑤能除外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小板持续地显著增多是最主要的依据。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对于出血倾向严重者,除控制血小板的数量外,要及时输注新鲜血小板制剂,防止发生颅内出血。

【检查】

  1.血象 血小板计数>1000×109/L,持续存在,甚至高达1400×109/L,以致血小板无法计数。血液涂片中见到成堆的血小板,大小不匀,形态奇异,有巨大的、球形的,胞质有伪足的血小板,偶见巨核细胞及其碎片。红细胞计数大多正常,少数有轻度的红细胞增多。当伴有脾萎缩时,血液涂片中可见到Howell-Jolly小体及靶细胞。白细胞计数大多增加,多在(10~40)×109/L,分类见到中性粒细胞增加及核“左移”现象,也可见到晚幼粒和中幼粒细胞及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加。

  2.骨髓检查 骨髓液涂片中有核细胞显著增多,巨核细胞尤为明显,常呈丛状或成片状分布,幼稚型巨核细胞增多并有产生血小板现象,还可见到巨大的异形的巨核细胞。血小板显著增加,聚集成堆。骨髓活组织切片中亦见到多形性巨核细胞增生(巨大型和小型巨核细胞),呈簇状或弥漫分布。

  3.电镜检查 血小板超微结构有各种的形态改变。血小板呈球形或异常增大,α颗粒及致密颗粒减少,出现异形的颗粒,如杆状颗粒,开放管道系统肥大、增生或破裂,出现粗面内质网池,发育良好的高尔基复合体及髓鞘小体。

  4.血小板功能检查 出血时间延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凝块回缩不佳或回缩过度,血小板黏附率减低。常见到血小板自然聚集,对诱导剂的聚集反应减弱。部分患者血小板第Ⅲ因子活性减弱,血小板第Ⅳ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膜糖蛋白Ⅰ明显减少,膜蛋白Ⅳ明显增多,膜上α-肾上腺素能受体数减少。血栓弹力图(TEG)检查,多数显示血栓最大振幅(Ma)增大(60mm以上),少数呈典型的“瓶颈”类型。

  5.其他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血清尿酸和维生素B12常增加。钾、磷、锌、黏多糖、乳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及β-血栓球蛋白的血清水平假性增高,甚至有假性低氧血症。染色体常有异常,包括超2倍体、低2倍体以及C组染色体的附加或缺失。有人认为,21q-现象是本病染色体畸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未见典型的Ph染色体。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有助于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鉴别。

  如合并脑出血者,CT扫描可发现异常。

【鉴别】

  反应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主要见于脾脏切除后、急性感染恢复期、局限性缺血性结肠炎、慢性炎症、溶血性贫血、结核病、结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恶性肿瘤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程度大多是轻、中度,一般不超过1000×109/L(100万/mm3),且常是暂时的。此外,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血小板大小参差不均,脾脏肿大,出血,血栓形成及血小板形态和功能异常等均未见,或不常见于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因此鉴别不太困难。

【并发症】

  并发症有易出血、肠系膜和脾栓塞癫痫、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