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9 16:09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老年人肾病综合征中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发生率高。其中以肾淀粉样变最高。约占全部老年患者肾病综合征的15%,其次是各种肿瘤,也常引起老年人继发肾病综合征,如胃肠道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肺癌发生率为11%。还有其他疾病,如老年糖尿病肾病、乙型肝炎,某些药物(非特异性消炎药、金制剂、青霉胺),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病理分型以膜性肾病最为常见。据国外80年代的资料分析:膜性肾病占36.5%,微小病变占19.4%,各类增殖性肾炎占15.3%,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占7.7%,其他类型少见。
(二)发病机制
肾小球疾病的病因还未完全阐明,它们发病机理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认为免疫因素是它们致病的主要机制。
本病常于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或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后,或受凉、劳累起病,起病可急可缓,有时起病隐袭,主要的表现:
1.水肿 呈全身性、体性、可凹性水肿。初期多见于踝部,晨起时眼睑、面部水肿,随着病程发展,水肿可至全身并出现胸、腹腔及阴囊积液,甚至心包积液。老年患者水肿严重时可发生心衰。
2.大量蛋白尿 尿蛋白>3.5g/24h,严重者达十几克,呈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蛋白尿。
3.低蛋白血症 血浆总蛋白降低,主要是血浆白蛋白降低。大多在10~30g/L(1~3g/dl),偶有降至5.8g/L(0.58g/dl)。
4.高脂血症 大部分患者血中胆固醇、磷脂及三酰甘油均可升高。这4点中,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作为诊断的必备条件。
老年人肾病综合征在临床表现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主要根据实验室中,尿蛋白、血浆蛋白和血三脂的指标,达到肾病综合征的标准而确定,但是老年人肾病综合征是继发性多于原发性,所以明确了肾病综合征诊断后一定力求找出病因,因为不同种的原因,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转归和预防也有很大差别,前面已经提到老年肾病综合征继发于很多疾病,各种肿瘤性疾病、胃肠道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肺癌、多发性骨髓瘤,还有糖尿病肾病血管瘤、异常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药物如金制剂、青霉胺、非类固醇抗炎、转换酶抑制剂。所以一定要除外上述疾病的原因,才能诊断为原发性的肾病综合征。
各种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有着不同的症状特点和病因:
1.微小病变型 占老年肾病综合征25%,临床表现中伴有舒张期高血压和血肌酐超过正常值,高于成年人,而血尿少于成年人,原发性较多。
2.膜性肾病 占老年肾病综合征70%,膜性肾病型常与肿瘤和某些药物(金制剂、青霉胺)有关。肿瘤多与肺肿瘤、胃肠道肿瘤、淋巴瘤、白血病有关。临床症状无特殊。
3.肾淀粉样 大部分是原发性淀粉样变,少数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淀粉样变可以波及全身时,可出现牙龈或直肠的刚果红染色阳性,且预后较差,无有效治疗方法。常于诊断后14个月内死亡。
典型的肾病综合征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老年人肾脏的老化改变,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可掩盖某些肾病综合征的表现,使其变得不典型,实际上做出准确的诊断的是不容易的。因此为了明确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并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案,许多学者认为有必要进行肾组织活检,但因为肾脏老化改变,有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一级预防
(1)适当活动、稳定情绪,以增加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2)避免受凉、受湿或过度疲劳。
(3)预防感冒,以免诱发本病。
(4)避免使用对肾脏有害的药物。
(5)定期进行有关项目的复查。
2.二级预防
(1)患上感冒及时用药治疗。
(2)及时治疗全身各部位的感染。用药时注意药物过敏,以免诱发加重本病。
(3)如果尿中已出现蛋白尿。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治疗,病情稳定时要定期复查,尿常规、血脂、血浆蛋白、血压。
(4)对已有肾功能衰退的时期尽量少用经肾排出的药物。以免引起药物蓄积,致药物中毒,加重肾脏损害。
3.三级预防 是以治疗手段为主对原发病进行积极的治疗,减轻疾病对肾脏的损害。
1.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 尿常规检查显示有大量蛋白尿。仅15%~20%的病人有镜下血尿,肉眼血尿罕见。尿蛋白24h≥3.5g,发病初期约30%的病人血清肌酐轻度升高。老年患者血肌酐升高明显。血浆蛋白中白蛋白<3.0g/dl,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高于正常。
2.血清蛋白电泳测定 主要表现为白蛋白的降低,α2及β2球蛋白增高,γ球蛋白正常低限或降低。
3.尿C3测定 尿中C3含量增加,主要见于增殖性及硬化性病例。在肾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中有参考价值。
4.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 本检查对肾病综合征的类型及选择治疗方案有一定帮助,微小病变时,尿FDP<1.25µg/ml者占大多数,而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者多数>1.2µg/ml,如果尿FDP>3µg/ml,持续不降低,提示病变活动性较强。
肾穿刺活组织检查:该检查可以为确定肾病综合征和病理类型提供形态学诊断,并对治疗方案确定的及估计预后有着指导性意义。
1.感染 老年人患肾病综合征时,因机体免疫力在激素作用下明显下降,易出现感染,且感染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不典型,本征也易引起泌尿系感染,但尿中出现有核细胞时不要轻易诊断泌尿系感染。应做尿培养以区别是否是细菌感染。注意糖皮质激素常加重细菌感染,特别是结核菌感染的易感性。应用细胞毒类药物,则加重病毒的易感性。感染的部位多为肺部、腹部、脑膜及下泌尿道。一旦感染出现应及时选用敏感、强效及无肾毒性的抗生素治疗。对老年人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如注射疫苗及高免疫血清球蛋白。
2.血栓、栓塞 此乃本征严重的致死性合并症之一,已公认,肾病综合征时,存在高凝状态,这与本征凝血、抗凝及纤溶的变化有关,加以低蛋白、高脂血症所致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使本征时凝血,血栓形成倾向更严重。强利尿剂及长期大量糖皮质激素加重这一倾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占肾病综合征的8%~50%,其中以肾静脉血栓(RVT)最多见,膜性肾病可达患者之50%或更多,可发生严重的蛋白尿、血尿甚至肾功能不全,其次是肺动脉和肺静脉的原位血栓形成。周围静脉好发于下腔深静脉血栓及下肢深静脉,成人发生率6%,表现为下肢肿胀。老年人肾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栓塞的发生率较年轻人明显增多。
3.肾功能损伤
(1)特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本病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多发生于肾病综合征起病1个月左右,无任何诱因突发少尿、血尿、肾功能急骤恶化,给予胶体液扩容不仅不能达到利尿效果,反而引起肺水肿。常需透析治疗。能自然缓解、恢复需7周左右。这一急性肾衰多发生在50岁以上患者。病理上呈弥漫性间质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伴再生,肾小球病变很轻,85%以上为轻微病变,因病人多为中老年人,常伴小动脉透明样变及弹力层扩张。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急进性肾炎;②非固醇类消炎药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可有肾病综合征表现,常伴有全身及肾脏过敏表现;③因感染用药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④肾病综合征并发双肾静脉主干大血栓引起的急性肾衰。排除以上原因后方能诊断。
(2)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主要因血容量不足,通常与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过度使用强利尿剂有关。呈少尿,无尿伴血容量不足表现(四肢厥冷,体位性血压下降,脉压小,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上升)。此时输入血浆或扩容药进行治疗。
(3)肾小管功能损害:可引起糖尿、高磷酸尿、丢失钾和丢失碳酸氢盐。有此症状者对糖皮质激素效果差,长期预防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