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化学检查 > 文章内容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33浏览:

 血液检查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减少, 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黏膜苍白,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症状的人群。

血液检查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有明显出血倾向的人群。

  检查前禁忌:一定要配合医生把姓名写正确,工整,避免同名或相类似名混淆带来不便。注意了这些,抽血会更方便、更迅速,能更好地为自己节约诊断时间。检查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禁食。抽血当天,不要穿袖口过小、过紧的衣服,以避免在抽血时衣袖卷不上来或抽血后衣袖过紧,引起手臂血管血肿。避免剧烈运动。重视药物的影响,告知曾使用何种药物。

  检查时要求: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