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化学检查 > 文章内容

出血时间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31浏览:

 出血时间介绍:
在一定条件下,人为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BT测定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以及血小板与毛细血管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查看详细]
出血时间正常值:
Duke法: 0.5~6min; IVY法: 2~7min;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3~9.5min;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h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min为异常。[查看详细]
出血时间临床意义:
本项目主要用于检查血小板疾病、血管与血小板之间功能的缺陷、某些凝血因子的缺陷。 1.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 b)血小板质量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等; c...[查看详细]
出血时间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患有凝血不良性疾病如血友病患者。[查看详细]
出血时间检查过程:
(1)BT测定的影响因素有:皮肤切口深度、长度、位置、方向,毛细血管所受压力;皮肤温度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切口深度。对儿童、老年、有瘢痕形成史的患者,可用瘀点计替代TBT作出血时间测定。BT测定器...[查看详细]
出血时间相关疾病:
血管性血友病,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小儿血小板释放功能缺陷性疾患,小儿巨大血小板综合征,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儿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小儿血小板无力症
出血时间相关症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炎,贫血,黄疸,脾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