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化学检查 > 文章内容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3浏览:

根据免疫复合物的物理学、免疫学和生物学特性,已经设计出很多检测CIC的方法(表24-4),本章只述及常用的代表性方法。

  表24-4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常用检测方法

类别 原理 方法 敏感性 备注
物理法 分子大小 1.超速离心 适于研究
2.分子超滤 适于研究  
3.凝胶过滤 30μg 适于研究  
溶解度 1.PEG沉淀 20μg 粗定量,易推广  
2.冷沉淀 定性,临床应用    
补体法 固定补体,结合C1q 抗补体试验 0.1μg 常用,特异性差
1.C1q凝胶沉淀试验 100μg 定性,不易普及  
2.C1q偏离试验 4μg 不易普及  
3.液相法 10μg 不易普及  
4.固相法 1μg 不易普及  
胶固素 胶固素结合试验 3μg 敏感,稳定  
抗Ig法 结合RF 1.RF凝胶沉淀试验 100G 定性,不敏感
2.mRF固相抑制试验 1~20μg 不易普及  
3.PRF凝集抑制试验 1~10μg 不易普及  
结合Ig 抗抗体法 2~3μg 不易普及  
细胞法 Fc受体 1.血小板凝集试验 1~4μg 需新鲜制备
2.ADCC抑制试验 5~10μg 细胞活性质控难  
3.Mφ吞噬抑制试验 0.03μg 细胞活性质控难  
补体受体 1.Raji细胞法 6μg 需维持细胞株  
2.花环抑制试验 10μg 影响因素多    

  (一)物理测定法

  1.聚乙二醇法聚乙二醇(PEG)是乙二醇聚合而成的无电荷形多糖分子,分子量变化范围较大,常用的分子量是6000。用3%~4%浓度的PEG可以选择性地将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沉淀下来,其作用机制尚不甚清楚。将PEG溶液与待检血清混合,置4℃冰箱过夜后离心,将沉淀物用PEG溶液充分洗涤,重新溶解于0.01mol/L的NaOH中,在波长280nm下测量溶液的吸光度;也可利用散射比浊法直接测定PEG沉淀的免疫复合物;以不同浓度的热聚合IgG作为参考标准来计算CIC的含量。

  聚乙二醇法简单易行,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但此法易受多种大分子蛋白和温度的干扰,特异性稍差。PEG法还特别适用于沉淀获得CIC,再进行解离分析其中的抗原与抗体。

  2.冷球蛋白测定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具有可逆性冷沉淀的特性,于4℃冰箱中放置1~3天可自发地沉淀下来(参见第二十六章);此种情况多见于冷球蛋白血症,所涉及的抗原包括自身的IgG、IgM、核苷酸、肿瘤相关抗原、肾小管上皮、甲状腺球蛋白、红细胞基质等,还有外源性抗原如乙肝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牛白蛋白和马蛋白等。

  (二)补体相关测定法

  IgG和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重链CH2区的补体结合点暴露,可以固定C1q并激活补体的系列反应,这是利用补体有关技术检测免疫复合物的基础。

  1.C1q结合试验将待检血清先行加热56℃30min,以灭活其中的补体和破坏已与CIC结合的C1q,空出补体结合点。CIC与C1q的结合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常用的有以下3种。

  (1)液相法:先将同位素标记的C1q与灭活过的血清标本混合作用,再加入0.5%(终浓度)的PEG将结合了C1q的CIC沉淀下来,通过检测沉淀物中的放射活性来计算CIC的含量。

  (2)固相法:先将C1q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加入待检血清使CIC与C1q结合,再加入同位标记的或酶标记的抗人IgG或SPA,最后检测其放射活性或酶活性。

  (3)C1q偏离试验:先将同位素标记的C1q与灭活的血清标本混合,再加抗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温育后离心,检测红细胞上的放射活性。红细胞的放射活性与免疫复合物的量呈负相关。

  2.补体试验本法的原理类似补体结合试验。将一定量的补体(多为混合豚鼠血清)与灭活的待检血清混合温育,反应后加入致敏绵羊红细胞。如出现溶血表示血清中没有CIC存在;不溶血说明标本中有CIC存在。将血清标本做不同稀释,并与已知的热聚合IgG作对照,可以计算出CIC的含量。本方法的灵敏度较高,且易于在一般实验室开展,不足之处是特异性较差。

  3.胶固素结合试验胶固素(conglutinin)是牛血清中的一种正常蛋白,能与C3d特异性结合;体内与补体结合的CIC都带有C3d,因此胶固素可与CIC结合。用一定量的胶固素包被塑料管,往管中加入稀释的血清标本,温育后再加入同位素标记或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最后检测各管的放射活性或酶活性,计算CIC的含量。

  胶固素性质稳定、容易保存、来源方便、价格便宜,检测方法也不复杂,便于推广。本法的不足是只能检出已结合补体的CIC,但不论何种激活途径都一样检出,并可用作CIC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