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化学检查 > 文章内容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5 08:44浏览:

[项目名称]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在血涂片中检查出异常白细胞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
的意义。  
 
    [临床意义]
    1.核象变化。
    (1)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3)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2.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3.中性粒细胞胞质变化和异常。
    (1)颗粒异常: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但轻微的中毒颗粒也可见于正常孕妇。
    (2)空泡变性: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患者,也可能与粒细胞部分退化有关或遗传性疾病等。
    (3)内涵物的存在:Dohle小体,主要见于细菌性感染,炎症和烧伤,也可偶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
    4.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或出现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5.卫星核淋巴细胞;见于长期化疗,放疗,常作为致畸、致突变的指标之一。
    6.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等。 ,,,0.0.0.0 63108,209,"[项目名称]白细胞分类计数
    在某些情况下白细胞总数不能完全解决诊断中的问题,必须参考分类的结果作出有效的判断。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变化是与疾病病程有着密切关系,在某些病的初期、急性期、恢
复期各类白细胞比例不断变化,某类白细胞增加的同时另一类白细胞相应会减少,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结合临床具体分析,听从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当疾病恢复时各类白细胞应恢复到
正常范围内。

    [英文缩写]DC

    [参考值]
    相对值(成人)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GR,NEU)  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嗜酸性粒细胞    (Eos)    1%-5%
    嗜碱性粒细胞    (Bas)    0--1%
    单核细胞    (Mo)    2%-8%
    淋巴细胞    (Ly)    20%-40%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金属汞或铅中毒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放射线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等。
    嗜酸性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和药物过敏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剥脱性皮炎)、某些血液病(如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风湿性疾病等。
    嗜酸性细胞减少: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嗜碱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转移癌、金属铅或铋中毒。减少意义不大。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病毒性肝炎及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及细胞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多: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减少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