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化学检查 > 文章内容

胆固醇脂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5 07:37浏览:

正常值
  占总胆固醇总量的0.70~0.75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胆道梗阻及胆汁瘀滞。 降低:慢性肝病,肝硬变,急性肝衰等。,,,0.0.0.0 63085,209,缩写
  hdl-ch

  正常值
  hdl-ch总量 0.8~2.2mmol/l hdl2-ch 0.23~0.84mmol/l hdl3-ch 0.64~1.03mmol/l hdl2-ch/hdl3-ch 0.36~0.65

  临床意义
  hdl-ch被认为是一种抗高脂血症的抗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体液因素。hdl-ch降低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hdl-ch增高见于原发性胆汁性硬变,慢性肝炎,慢性乙醇中毒;降低见于糖尿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ⅳ型高脂血症,急性感染等。,,,0.0.0.0 63086,209, 缩写
  t-ch

  正常值
  脐血 1.2~2.6mmol/l 新生儿 1.4~3.5mmol/l 婴儿 1.8~4.6mmol/l 儿童 3.1~5.2mmol/l 青年 3.1~5.5mmol/l 成人 2.9~6.0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甲减,糖尿病,黄色瘤病,动脉粥样硬化,牛皮癣,胆道阻塞及胆汁瘀滞,妊娠后期,急性失血后,白内障,摄入富含胆固醇饮食后等。 降低:甲亢,重症贫血,肝硬变,吸收不良综合征等。,,,0.0.0.0 63087,209,正常值
  4~7g/l

  临床意义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脂血症,脂餐后。 降低:营养不良,肝、肾、胃、肠疾病,甲亢,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等。 ,,,0.0.0.0 63088,209,正常值
  以p×25计 1.7~3.2mmol/l 以p计 1.7~3.2mmol/l

  临床意义
  血清中磷脂主要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磷脂。血清磷脂水平与胆固醇有关,正常人胆固醇/磷脂比值平均为0.94。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慢性出血性贫血,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甲减,肝硬变及阻塞性黄疸病人的血磷脂升高;低色素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及甲亢病人的血磷脂降低。
,,,0.0.0.0 63089,209,缩写
  ldl-ch

  正常值
  1.68~4.53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ⅱ型高脂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甲减,阻塞性黄疸,黄色瘤病等。 降低:低蛋白血症,无β-脂蛋白血症等,,,0.0.0.0 63090,209,缩写
  lpo

  正常值
  荧光法 女3.5±0.53μmol/l 男3.3±0.49μmol/l

  临床意义
  lpo与衰老有关,亦与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新生儿视网膜病的发生有关。在这些疾病时血水平 升高。
,,,0.0.0.0 63091,209,"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 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白细胞增多见于:

  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⑶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

  ⑷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⑸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

     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

  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 、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⑷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

  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

  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⒈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

  ⑴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⑵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⑶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⑷急性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转。

  ⑸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

  (B)增多见于.

  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

  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

  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

  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

  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⑵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⑶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⑷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

  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

  ⑴病毒感染性疾病;

  ⑵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

  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⑵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⑷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⑵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学形态检查 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