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8-20 07:19浏览:
次
309、颈椎外伤有哪些常见X线表现?
颈椎外伤比腰椎外伤少见。由于颈椎前纵韧带薄弱、椎间关节面浅、颈椎骨折常伴有脱位和脊髓损伤,常给投照增加了困难。克服困难,想办法拍成比较合格的颈椎正侧位片对于诊断很重要。分析X线照片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1)颈椎轴:正常的颈椎有生理弯曲。颈椎外伤有时可引起椎轴改变。但投照体位不正确也可造成颈椎椎轴变直或前凸消失的假象。椎轴局部成角对于诊断有意义。颈椎椎轴变化有时可作为发现病变的向导。
(2)颈前软组织增厚:这和颈椎损伤部位有关系,椎体前部骨折可造成椎前软组织增厚。有人提出,第三颈椎前软组织厚度大于正常值5毫米以上才有诊断意义,椎前软组织增厚被认为是出血或肿胀的结果。
(3)椎体排列:有人认为第2~6颈椎椎体向前或后移3mm者仍可为正常,因为正常伸屈、旋转可引起这种变化,应注意和椎体向前脱位鉴别。
(4)椎体高度:一般来说各颈椎椎体高度接近,但并不是相等,有的正常椎体比邻近椎体扁一些,不应误认为骨折。要注意观察椎体,但不要忽视观察附件。还应注意不要把气道重叠影像误认为骨折裂纹。
颈椎各椎体好发的损伤种类有所不同,第1、2颈椎常发生脱位或半脱位,第2颈椎常发生齿突骨折,下部颈椎的骨折较多见。椎体骨折时,椎体变扁或纵行分离。颈椎棘突骨折多见于第7颈椎。
310、在颈椎照片上发现齿突“横断”都是齿突骨折吗?
齿突骨折形成假关节和齿突先天异常的鉴别比较困难。齿突骨折可发生在各个部位。齿突先天异常也可有各种表现。如①由于齿突尖端和基底部化骨核均未发育可表现齿突缺如;②由于齿突尖端化骨核未发育可表现齿突部分缺如;③齿突根与枢椎椎体未愈合,可表现二者之间有裂隙存在。
齿突骨折和齿突先天异常应如何鉴别呢?①病史:询问病人有无足以引起齿突骨折的外伤(并不是稍微外伤史);②裂隙部位:齿突上端和基底部的裂隙多为变异引起,在二者之间的部分如有裂隙则多为骨折引起;③裂隙形状:裂隙两面不对称、无骨皮质、裂隙较窄时可考虑为骨折,而先天变异时裂隙两面对称,有骨皮质,裂隙较宽;④注意同时有无其他先天畸形,如颈椎二、三融合、环枕融合和环椎发育异常等先天变异。
311、CT对于颈椎骨折的诊断有何价值?
在颈椎正位及侧位X线平片上,因有些解剖部位互相重叠,有时难于明确有无骨折存在。近年来,由于CT的应用日趋广泛,使颈椎骨折的诊断水平提高了一步。据文献报导,在一组136例颈椎骨折病中,CT作出正确诊断者为99%,而X线检查为64%。初次进行X线检查时,确诊26%,可疑诊断21%,漏诊53%。同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时,确诊38%,可疑诊断21%,漏诊42%。从漏诊部位方面分析,漏诊最多的部位是椎弓根,其次为横突、侧块、椎板、棘突及椎体。
与普通X线检查结果比较,CT检查可发现一些平片上所不易显示的骨折,CT发现骨折的部位亦较平片为多。根据一组27例第2颈椎骨折及滑脱(Hangman氏骨折)的报导,CT检查较平片检查获得较多的信息者占24%。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有类似的体会:有时在X线平片上难以确定有无颈椎骨折,经CT检查后获得了正确诊断。
312、哪些常见原因可造成肋骨骨折漏诊?
肋骨骨折好发生于3~10肋,第1~2肋骨由于锁骨保护常免于骨折。肋骨骨折诊断一般不困难,但以下原因容易造成漏诊:
(1)肋骨骨折发生在腋部,常规正位胸片不容易发现,需要照斜位片才能显示骨折。
(2)照片条件过高时,第3~10肋骨骨折容易漏诊;照片条件过低时,第11~12肋骨骨折容易遗漏。
(3)肋骨骨折多见于成人和老人。由于老人患者常有骨质稀疏,使肋骨骨折线显示不清楚。
(4)由于严峻的胸部外伤可产生广泛的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肺出血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影像常可遮盖骨折线,致使漏诊。这样的病例在复查时常发现肋骨骨折数目比初诊时要多。
(5)不按顺序观察可使骨折漏诊。
如何防止肋骨骨折漏诊呢?①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受伤部位,采用不同投照方法和投照条件。照3~10肋骨时应防止照片过度曝光(特别是对肺气肿患者);照11~12肋骨时应避免条件过低。②观察肋骨要一个一个顺序观察,对于腋部肋骨要着重观察。③发现可疑骨折征象时,应了解病人受伤部位和压痛点,根据情况补照。④肋骨骨折多为完全性骨折,也有不完全骨折。当不能肯定是否有骨折时,可隔一定时间复查。
最后还应指出,X线医生的责任不只在于发现肋骨骨折,更重要的是应确定有无纵隔气肿、气胸、胸腔内出血及肺损伤等。及时指出肋骨骨折的部位、范围,对于判断胸部外伤的程度也有一定帮助。
313、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有哪些X线征象?
在脊椎压缩骨折中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比较常见。一般把椎体楔形变作为诊断椎体压缩骨折的根据,但事实证实,胸腰段椎体发生楔形变并非为压缩骨折所独有,一些其他疾病如青年性脊柱后突(Scheuermann氏病)、Kummel氏病、肿瘤脊椎转移所致的椎体病理骨折等均可有类似表现。那么在诊断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时应注意哪些征象呢?
(1)椎体楔形变形:压缩性骨折多发生在第1腰椎或第12胸椎,多发生在一个椎体,也有时第12胸椎及第1腰椎同时发生骨折。青年性脊椎后突常累及下部胸椎数个椎体,Kummel氏病则常累及胸腰段的2~3个椎体。
(2)帽沿征:椎体压缩骨折时,椎体前上缘因压缩塌陷状似帽沿,称为帽沿征。应注意不要把椎体前缘骨质增生误认为帽沿征。
(3)椎体致密线:在侧位像上显示较清楚。致密线与椎体上下面接近平行,前后走行,为椎体压缩骨折后骨折嵌入所致。病理性骨折时也可见到这一征象。
(4)椎体密度:压缩骨折时,被压缩的椎体密度均匀,借此可与病理骨折鉴别。但老年性陈旧性压缩骨折于椎体中也可出现密度减低区。
(5)其他:椎旁软组织阴影增宽与否、椎轴有无后突成角对于诊断椎体压缩骨折也有参考价值。
诊断压缩骨折时除应重视X线征象外,对于外伤的详细情况也要格外注意。
314、诊断骶尾椎骨折和脱位应注意什么?
骶尾部骨折或脱位的X线诊断必须以肯定的临床症状和X线征象为依据。由于骶尾部外伤的机会较多,患者到放射科拍摄骶尾部照片的机会较多,但事实上,在X线片上发现骨折或脱位的机会却较少。我们感到,骶尾部的骨折和脱位既容易漏诊,也容易把正常所见误为异常。以下几点值得在诊断中注意:
(1)了解外伤时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骶尾部摔在棱角上比摔在平面上容易发生骨折,骨折多发生在骶椎下部,往往有剧烈压痛。
(2)不要把正常像误诊为骨折或脱位:诊断骶尾部骨折或脱位时,要注意该部位变异较多这一特点。例如,尾椎一侧或两侧可发生骶化,骶尾部的外形可不对称,骶尾移行部的弯曲度个体差异较大等。由于第一尾椎变异和骶尾部弯曲度大,有时可给人以尾椎脱位的假象。此外,正常骶椎在侧位片上因两侧重叠,还可形成骶椎下部前缘成角的假象,易被误认为骨折。
(3)认真寻找骨折线:骶骨骨折线可以表现得很不鲜明,走行亦可不规则,发生错位的情况较少,因此容易漏诊。在诊断中一般先照侧位片,如疑有骨折或脱位但又不能肯定时,应再加照正位片,必要时还可拍斜位片、体层摄影片进行观察。骶骨骨折在侧位片上表现为前缘或后缘的成角或中断,也可为贯通骶骨前后面的横断骨折纹。在正位片上骨折线呈横行,或骶骨下部左右骨皮质断裂,远端可有轻度错位。
315、在X线上,急性骨髓炎最早出现的骨骼改变是什么?
急性骨髓炎最早出现的X线征象是软组织改变,骨质破坏和骨髓炎的X线征象出现时间晚于软组织。病理上,最早出现的骨的变化是骨髓弥漫性炎症、血管充血、细胞浸润、化脓以及血栓动脉炎和血栓静脉炎等。由于骨内化脓,髓腔内压力增高,脓液炎哈佛氏管及浮克曼氏管到骨膜下,引起骨膜炎。这些病理变化在X线上则表现为:①干骺端的斑点状小破坏灶;②骨皮质外平行带状的阴影——骨膜炎。有的病例最早只表现为干骺端的小破坏灶,如不注意观察较易遗漏。
这些变化在小儿需经10天左右(5~14天)时间才出现,也有更短或更长的。出现这些变化之后,病变发展很快,经过一周后再复查往往可见明显变化。一般来说较大儿童从发病起10~14天拍片即较容易发现骨的变化,较小的儿童更早些。总之,观察这类X线片的重点应放在发现干骺端小病灶和轻微的骨膜炎上,如一时不能确诊,应短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