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化学检查 > 文章内容

尿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09-08-19 21:26浏览:

尿常规检查化验单项目分析


1.尿量


l--2L/24小时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饮水过多时,尿量排出也多,饮水少且出汗多时尿量也会减少。当一昼夜尿量少于400ml时称为少尿,少于l00ml时称为无尿或闭尿,常见于下列情况:严重脱水、心力衰竭、各种原因所至的休克、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潴留等。


尿量超过2500ml时称为多尿,常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盂肾炎期间肾间质受损、慢性肾炎后期肾浓缩功能受损时等情况。

 

2.颜色


淡黄或黄色


红色——血尿;浓茶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深黄色——胆红素尿;白色乳样——乳糜尿,脓尿。

 

3.透明度


透明


新鲜尿浑浊可见于:尿酸盐沉淀(浓缩的酸性尿冷却后,有淡红色尿酸盐结晶析出,加热加碱后转为透明),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呈淡灰色,加酸可溶解),脓尿,菌尿等。

 

4.尿糖


糖试验:阴性


增高: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等,内服、注射大量葡萄糖,精神激动。

 

5.尿酸碱度(pH)


5.0~7.0(H+浓度10~0.1μmol/L)


增高:呼吸性碱中毒,某些代谢性碱中毒,泌尿系变形桿菌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低钾性碱中毒,应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等。

 

6.尿沉渣镜检


白细胞<5个/HP红细胞0~1个/HP(儿童)<3个/HP上皮细胞0~少量/HP管型0/HP或偶见透明管型


白细胞增多: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泌尿系结核(肾结核、膀胱结核),泌尿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结石、结核及肿瘤,肾小管肾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管型增多:红细胞管型:肾脏病变急性期。白细胞管型(脓细胞管型):化脓性感染(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上皮细胞管型:急性肾炎,急进型肾炎,子痫,重金属中毒,化学物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颗粒管型: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药物中毒,类脂性肾病,急性肾衰(肾衰管型)等。

 

7.蛋白


磺基水杨酸法阴性加热加醋酸法阴性


阳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隐匿型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病,妊娠,妊娠毒血症,SLE,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肾移植后,剧烈活动,高热,寒战等。

 

8.酮体(KET)


阴性


尿酮体定性实验,常与糖尿病、妊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一般用“加号”多少表示,但仪器测定的结果常用半定量的方式表达

 

9.胆红素(BIL)


阴性或/dL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是用于肝病患者的尿液检验,正常人尿中胆红素定性应为阴性。当在肝实质性(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时,尿液中可出现胆红素,而在溶血性黄疸时,胆红素定性一般为阴性,此项和尿胆原、尿胆素共同作为黄疸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依据。

 

10.尿胆原(UBG)


阴性


尿胆原定性试验多用于溶血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阻塞性黄疸时尿胆原可为阴性,当尿胆原为阴性时还应该参考尿胆素测定结果,当二者都为阴性时可确定患者患有完全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增加则多见于溶血性黄疸和肝实质性(肝细胞性)黄疸。

 

11.亚硝酸盐(NIT)


阴性


其阳性率取决于尿液在膀胱中存留时间大于4小时,阳性率可达80%。阳性结果提示尿中存在细菌数100000/ml以上。


注重若尿路感染细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尿在膀胱中存留较短,或尿中缺乏硝酸盐,也会产生阴性结果。


医生给你的化验单,你能读懂吗?别着急,我今天就来手把手教您如何读懂化验单!


血液流变指标检测


全血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5.6~6.7女:4.7~6.01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


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


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


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


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


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14~20女:12~21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高于男:10~13女:9~13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正常情况:男:0~21mm/h女:0~38mm/h


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


红细胞压积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


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


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