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特色 > 文章内容

艾灸的“四要四不要”! 早一天知道早一天受益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1-10 12:00浏览:

 对于灸法的几个观点
 
临床上我每用灸法,效果多令人满意,在此不再多述。需知灸法确有神功,与针法各擅其长。古人曾有不少专言灸疗的著作,极谈灸法之神奇,认为汤药时有不可及艾法之功,以灸为治病之最要。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一方法,并认真地把灸法实践起来。以下谈我对于灸法的几个观点。
 
一则,随身当备些艾条或者艾绒。
 
药王孙思邈极是重视灸法,他说,
 
“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
 
意思是说,要随身带些精制的艾绒,以备养生保健之需。
 
我吸取经验,每于家中、工作室以及随身包中放点艾绒,当然也放数支针灸针,以备必要时救急。学了针灸,最是方便,可随时救急,远非用药可及。
 
二则,常人亦可经常灸疗以养生防病。
 
我们知道灸法有扶阳通经之功,对养生防病极有好处。药王孙思邈亦认为,平时健康无病的人需要经常灸几个穴位以泄风气,不要认为健康就不以为然,常需安不忘危。分析其理,我认为可以灸足三里和曲池穴,有降阴浊泄风气之功。
 
并且,我主张每当二十四节气之时,要灸一下关元或者气海穴。人感天地之气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气影响。节气时天地气机变化极是剧烈,此时当温灸下丹田以固根本,可收养生之妙用。
 
三则,三阴病证必需用灸法。
 
三阴证,指的是邪气内客三阴经(包括太阴、少阴和厥阴)所发生的症候群。一般来说,疾病在阴证阶段,多反应为里、虚、寒的证候,属于病邪由表入里,正气渐衰的阶段。医圣张仲景于此类病证多用灸法,认为有回阳救逆之功。
 
查《伤寒杂病论》一书,医圣多喜灸少阴肾经之太溪穴,足厥阴肝经之太冲穴,再加上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气海、关元等,常可散寒湿、益元阳、挽回厥逆。
 
四则,大病必灸才能真正痊愈。
 
大病指的是久年不愈,反复发作之病。此类病证之所以反复难愈,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因此,正邪交正而成缠绵之势。如果能及时温灸以助正气,则可能收以全功。
 
灸法注意事项:
 
一则,不可滥用灸法
 
三阳病证,需少灸。即使灸,亦当壮数少些,勿贪大壮猛火之灸。
 
体胖之人,多属阳虚,可稍重灸,而体瘦之人,皮浅肉薄,多属阴亏而木火偏旺,当少灸。且灸火易扰动清阳,上炎为患,于木火偏旺之人宜戒之。
 
二则,灸后当戒冷饮冷食
 
灸后当戒冷饮冷食,以防艾火之力不能取效。当适当温饮,以助阴液,补灼艾伤阴之弊端。
 
三则,戒房事数日
 
灸后阳事易旺,这是灸火生效之功,但不可因而阳动,耗损真精。当戒房事数日,以助阳气内敛。
 
四则,防灸后伤阴
 
或灸后伤阴,出现失眠心烦,或者烦躁不安。当急服黄连阿胶汤一两付即可,药量不必大,但取其滋阴敛降之功即可。如果灸后出现亡阳之象,病人惊扰狂动,起卧不安,这是因为灸火扰动太阳,导致大汗亡阳,当用仲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之意,敛降亢阳。艾灸伤阴为轻为缓,而亡阳为重为急,灸疗者当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