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关注血糖波动对预防慢性并发症意义重大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03-10 10:46浏览:

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

什么是血糖波动?

定义

血糖波动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不仅包括短期血糖波动,即日间血糖波动和日内血糖波动,还包括长期血糖波动,即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异性。这里着重介绍的是日内血糖波动的相关危害及管理。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为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血糖波动幅度非常窄,一般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2~3mmol/L。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分为两种:

1.餐前餐后血糖波动:指三次餐后与餐前血糖之差的平均值控制在2.2mmol/L以内。

2.日间血糖波动:指一天中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差,不要超过4.4mmol/L。

如果血糖波动超过上述范围,即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也说明您的血糖波动过大。

血糖波动会带来哪些危害?

2017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中写道: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血糖波动通过一系列有害的方式(如激活氧化应激通路,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加剧慢性炎症状态等造成血管损伤)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可导致血糖波动呢?

(1)胰岛β细胞功能:糖尿病患者自身β细胞功能

减退可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不足,血糖调节能力较常人差,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并且β细胞功能越差,血糖波动幅度越大。

(2)饮食:饮食的“质”和“量”均可影响血糖波动,也就是说摄入容易升血糖的食物以及食物摄入量过多均可引起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导致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加。

(3)药物:应用降糖药物所带来的低血糖以及应对餐后高血糖的药物作用不足也是血糖波动增加的原因之一。

此外,饮食和运动不规律、治疗依从性差、情

绪应激、睡眠障碍、酗酒、感染、胰岛素不规范注射等多种因素也可增加血糖波动。

解惑

那么,血糖波动大应该怎么办呢?

别急别急,小编这就来告诉您

我们的血糖随时随地都是在变化的,因此面对血糖的微幅波动,不用斤斤计较每个数值的起伏;但是,当血糖连续出现严重高于或低于目标值的状况时,探究原因或寻求解决办法,才是管理血糖的正确做法。面对血糖波动,唯有早期发现,才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而早期发现血糖波动的秘密武器就是——加强血糖监测。

因为血糖的波动情况,糖友自己是无法感知到的,血糖监测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糖尿病治疗是否到位,血糖波动范围是不是在正常范围。

糖友如何进行合理的血糖监测,来预防血糖波动呢?

1、保持监测血糖的习惯。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每天都需要随时监测血糖,其实不是这样的,血糖监测频率应因人而异,因治疗而异,只有血糖不稳定时才需要增加血糖监测频率。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糖友在复诊前1天均需监测至少5个时间点的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

2、餐前和餐后血糖都要测。很多糖友都有一个监测误区,就是只测空腹血糖,不测餐后血糖,这样就无法发现餐后高血糖,以及餐前餐后的血糖波动情况。因此,空腹和餐后血糖都要测。

3、进行配对血糖监测。糖友们可以分别配对监测空腹与早餐后、午餐前与午餐后、晚餐前与晚餐后的血糖水平。这样可以了解饮食、运动、药物对血糖的影响。配对监测法可在一周内隔天使用,如:

周一监测:空腹+早餐后;

周三监测:午餐前+午餐后;

周五监测:晚餐前+晚餐后。

但是如第一点所说,血糖监测需要因人而异,具体监测方案,最好还是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