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0-12-21 08:45浏览:
次
很多人认为手指脚趾里心脏跟大脑这么远,不会有多大的问题,早晚会自己好的,不必大惊小怪。
70岁的关大爷,患有糖尿病20年了,后期关大爷的左脚趾出现流脓、变黑到最后坏死,家人一直劝他进行治疗,而关大爷却坚信会自己好的,无关紧要。在两个月后因为脓毒血症而突然死亡。这个脓毒血症,正是糖尿病足引起的大脚趾坏死所导致的。
根据国外相关的数据显示,在所有非外伤性的低位截肢手术中,糖尿病患者就占了40%-60%,而在糖尿病相关的病例中,就有高达85%是由足部溃疡所致。所以说,糖尿病人如果脚部出现了破损,一定不能无视,特别是糖尿病足患者,就算只是轻微的破溃,也要到医院去做好检查和治疗。
“袜套样”表现是早期糖尿病足的常见症状
早期的糖尿病足,主要是足部的皮肤出现瘙痒、暗淡且有色素斑,并伴有干枯、浮肿等现象。严重可致足部出现干裂、溃疡、糜烂甚至是局部坏死。触觉、温觉等等敏感度有所减退,比如肢端偏凉,出现“袜套样”症状,足部麻木、感觉迟钝甚至丧失。
有的患者的足部还会发生形状的改变,比如跖骨头下陷,跖趾关节弯曲,变成了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等。
“预防重于治疗”,糖尿病患者该怎么保护自己的脚
糖尿病足是非常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致残、致死率也并不低,所以提前做好预防是非常关键的。
除了控制血糖等等常规的糖尿病治疗之外,怎么保护我们足部的健康?
1、选择浅色舒适的棉质袜,以便及时发现袜子是否干净,检查是否出现了破损。袜子也不宜过紧,这样会影响到血液的循环,最好是选择松而不掉的袜子。
2、选择透气性比较好,柔软度比较高的鞋子。注意在穿鞋之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鞋子里有没有异物,避免脚被划伤。另外,不要选择尖头、高跟或者是太紧的鞋子,以免脚部受到压迫、摩擦导致破损。
3、定期检查脚部,看看是否出现了足癣、胼胝、破损、水疱或者红肿等等,以便及时处理。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病程较长的人,必须要保持要足部的清洁,袜子要每天更换清洗,鞋子也要保持干燥。并且,不要赤脚走路,或者赤脚穿鞋,这样不仅不利于足部卫生,还容易受伤。
对于普通人来说,偶尔的足部受伤可能影响不大,但是糖尿病患者绝对不能轻视,特别是在出现了溃烂之后,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要认为是小事情就一拖再拖不肯入院检查。
拖到最后只能靠“截肢”来解决,也只能摆正心态面对了,千万不要“宁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