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冠心病常见治疗误区 你都知道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1-01 16:00浏览: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各种压力增大以及人们过多进食高热量食品,由此造成了生活不规律、精神紧张、神经失调以及运动减少等,造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这些易患冠心病的因素大大增加,使得冠心病成为目前国内外对人类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年轻化的趋势。因此,提高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至关重要。
 
1.过分使用,甚至滥用介入技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目的是针对缺血心肌或存活心肌。目前在临床上存在忽视有无缺血或存活心肌的评价,盲目应用介入技术的倾向。
 
1)不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绝经期前,没有危险因素,虽有心电图ST-T改变的青中年女性,不适当地进行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2)过分片面强调介入技术,忽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3)对于左主干病变与多支弥漫病变,可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获益的病人,滥用冠脉介入治疗。
 
4)对于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的病变,滥用PTCA与支架治疗。
 
2.冠状动脉放了支架或搭桥就万事大吉
 
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或搭桥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常用的方法之一,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也都接受了冠脉支架植入或搭桥治疗,但是有些患者在支架或搭桥术后感觉症状明显减轻,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心绞痛的发作,体力精神方面也有恢复,因此觉得万事大吉,不需要再注意了。
 
其实,支架和搭桥只是保证了手术当时血流灌注的恢复,至于这种血管再通的效果能保持多久,跟患者术后是否按医嘱坚持服药、是否有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关,也与患者是否伴有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关,甚至与遗传因素也有关。
 
此外,很多患者为多支病变,如果术后不加注意,支架和桥血管很容易出现再狭窄甚至闭塞,其他没有手术处理的血管同样容易出现狭窄的加重,最终导致心绞痛、心梗的再发,患者不仅承担了生命健康风险也将承担再一次的手术和医药费用。因此,冠心病患者术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并且注意定期复查。
 
3.心肌梗死患者盲目溶栓
 
事实上,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对于这些病人应加强抗栓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或联合抗凝),而不是溶栓。小剂量尿激酶持续点滴,并无纤溶作用。研究表明,纤溶药物具有一定的“促”栓作用,可进一步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酶。
 
4.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过分强调冠脉痉挛因素,未能规范使用β受体阻断剂治疗
 
β受体阻断剂通过阻断儿茶酚胺对心肌β受体的刺激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故可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其次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重新再分配,即收缩非缺血心肌小动脉,使非缺血区血管阻力增高,使缺血心肌侧循环获得更多血流。
 
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梗死也有效,能缩小梗死面积,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降低病死率和再梗死率。研究发现无论高危或低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β受体阻断剂均可受益。应用时应排除禁忌证如支气管哮喘、心力衰竭、严重阻塞性肺部疾患等,主张心率>60次/分,无房室传导阻滞者应尽早使用,以降低病死率。β受体降低病死率与其减少心脏猝死或心律失常所致猝死有关。研究表明,β受体阻断剂可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降低15%,再梗死率降低26%。
 
5.抗心绞痛药物的应用不规范
 
1)静脉使用硝酸甘油的剂量过小(10微克/分),不递增剂量,或递增剂量过慢,未能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千篇一律,未能进行个体化治疗。静脉使用硝酸甘油应每5分钟递增剂量,至开始有血压下降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2)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剂量过小,对于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剂量的递增过于缓慢。过分顾虑β受体阻断剂对心率的影响。合理的减慢心率,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息状态的心率降低至50次/分左右,有利于控制心肌缺血,改善心绞痛发作。
 
6.发作时用药
 
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为目的,但是很多患者都以为冠心病只有在发作时才需要治疗,平时没有症状就忘记服药这回事,只在发病时使用一些特效药物。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冠心病是慢性进行性疾病,每次发病,心脏的功能损伤就会加重一点,所以建议冠心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并且要注意保养,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7.重视冠脉微血管病变的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主要是由冠脉的结构或功能改变所引起。冠脉结构改变指的是血管壁增厚,而冠脉功能改变指的是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或收缩功能增强。此外,血管外机制,如外部挤压、组织水肿及心脏舒张时间减少也会成为诱因。冠脉微循环障碍与支架植入后残余心绞痛的发作密切相关,只有正常的微血管状态才可使心肌再灌注治疗有效。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疾病防治的基石,心脏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并改善症状。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也可对冠脉微血管病进行治疗。
 
在药物防治方面,基础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和其他如前列地尔、山莨菪碱等都可对冠脉微血管病变进行防治,从而有效改善心肌灌注。
 
研究表明,麝香保心丸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管壁的炎症,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作用,并且还有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被称为“药物搭桥”,对于不同类型的微血管功能障碍有着独特的临床疗效,有望成为治疗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具有独特疗效的中成药。
 
冠心病的治疗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切不可心急。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冠心病的规范化治疗,重视冠心病患者的健康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