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胰岛素注射需迈过这十道坎 低血糖怎么办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10-15 15:47浏览:

一提到打胰岛素许多患者心里就打退堂鼓。究其原因,除了认识观念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出于对注射胰岛素的恐惧和误解。
 
第一道坎:注射疼痛
 
有的人一看到针头心里就犯怵,害怕扎针疼。其实,现在的胰岛素用的都是专用注射笔,与之配套的针头也非常纤细,注射时几乎感觉不到疼痛,当然,如果一次性针头多次重复使用,针尖出现毛刺、弯曲和倒钩,则可能会引起注射部位疼痛。
 
对策
 
选择短且纤细的针头,一针一换。
 
第二道坎:低血糖
 
低血糖是最常见的副作用。轻者会引起心慌、出汗、头晕、手抖、瘫软无力;重者会导致意识恍惚、精神反常、行为怪异、昏迷乃至死亡。其发生原因有:
 
胰岛素用量过大
 
注射后没及时进餐或吃得太少
 
运动量增加但没及时加餐
 
患者自身胰岛功能部分恢复,胰岛素没有及时减量等
 
处理对策
 
充分协调好饮食、运动与用药三者的关系,生活规律,定时定量进餐,不随意增大用药剂量;
 
要学会识别和处理低血糖,低血糖一旦发生,应立即补充含糖食物或饮料,平时身边要常备一些含糖小食品或饮料。
 
第三道坎:体重增加
 
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减少尿糖流失,并使多余的糖转化为糖原或脂肪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
 
处理对策
 
注意控制饮食及运动治疗,管住嘴,迈开腿。
 
采取联合用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可以降低体重,将胰岛素与这些药物联用,不仅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并可抵消后者引起的体重增加;
 
尽量选择对体重影响小的胰岛素。
 
第四道坎:胰岛素过敏
 
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的皮肤瘙痒、红斑、皮疹及皮下硬结等等,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使用动物胰岛素的患者,可能与制剂纯度不高有关。
 
处理对策
 
改用高纯度的人胰岛素或人胰岛素类似物;
 
经常变换注射部位;
 
酌情使用抗过敏药。
 
第五道坎:皮肤感染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起“红点”或有红肿。
 
发生原因:
 
糖尿病患者组织含糖量高,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
 
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格;
 
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及(或)使用过期变质的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复能力都较差,使得感染容易进一步扩散。
 
处理对策
 
注射前洗手,彻底消毒注射部位皮肤,注意注射过程的无菌操作,尽量做到针头一次一换。
 
第六道坎: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
 
无论是增生还是萎缩均会影响胰岛素的吸收,是由于长期固定在同一部位注射以及使用非纯化胰岛素所致。
 
处理对策
 
尽量选择高纯度的胰岛素;
 
注意经常轮换注射部位,除了腹部,其它可供注射的部位还有还有上臂外侧、大腿外侧等。
 
第七道坎:皮肤出血或淤青
 
这是由于注射时针头损伤到皮下毛细血管所致。
 
处理对策
 
针头越细,发生出血的可能性就越小,尽量选择更短更细的针头。注射后按压注射部位5~10秒钟。
 
第八道坎:视物模糊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开始胰岛素治疗后不久。其原因:
 
血糖迅速下降,影响眼晶状体及玻璃体的渗透压;
 
晶状体内水分溢出导致屈光度下降,引起远视及视物模糊。
 
处理对策
 
通常无需处理,2~4周即可自行恢复。避免降糖速度过快可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第九道坎:胰岛素性水肿
 
多见于胰岛素治疗的初期,主要表现为颜面部及下肢水肿。其原因可能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导致水钠潴留所致。这种由胰岛素引起的水肿是暂时性的,大多并不严重,通常会在一两周内逐渐自行消退。
 
处理对策
 
低盐饮食,多可自行消退。
 
个别水肿严重的患者可酌情口服利尿剂或停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第十道坎:胰岛素性神经痛
 
比较少见,可以表现为肢端和(或)胸腹壁疼痛,症状出现相对较快,多发生于应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治疗血糖得以控制后2~4周内,一般认为与应用胰岛素后血糖降得太快有关。血糖平稳后,可逐渐自行缓解。
 
处理对策
 
在降低血糖时,需根据病情,掌握适当的速度降血糖,尽量避免快速血糖控制引发急性痛性神经病变。
 
民间有句俗语:“药犯三台——炕台、窗台、灶台”,这就形象地说明了药物的保存怕热、怕光、怕潮。
 
对于异常娇气的胰岛素更是如此,不管在炎热的夏天,其实在寒冷的冬天,糖友都应重视胰岛素的正确保存。若保存不当,会导致胰岛素失效,血糖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