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严冬时节 要重视高血压相关的5个问题

作者: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发布时间:2019-03-08 21:12浏览:

 冬天气温下降,雾霾天也多了,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血压升高或者不稳定,甚至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格外当心。
 
1、冬季血压会升高
 
冬季气温下降,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体表血管就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发,同时肾上腺素又能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有研究表明,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将升高1.3mmHg,舒张压升高0.6mmHg。相对于其他季节,冬季血压会高出10mmHg左右。
 
2、冬季更易发生心梗和脑梗
 
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病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瑞典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低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和较短的日照时间与心梗有关。
 
冬季日光暴露不足的老年人,应该从食物和添加剂中获得足量维生素D。(老年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600单位/天)。
 
3、降压药不要擅自加量
 
天气变冷后,若收缩压升高不超过10mmHg,而且老年人血压不超150mmHg,可以继续观察三天,随着人体逐渐适应气温后,多数人的血压可恢复为原来的值。
 
若血压升高明显,或者老年人血压超过150mmHg,或者出现不适症状,需要去找医生调整降压药的用量。
 
正在服用缓释片或控释片的高血压患者,绝不要掰开服用,以免造成严重低血压。不要随意将原来服用的降压药物突然更换为其它种类药物,以免造成血压大幅度波动。
 
4、清晨血压“三知道”
 
早晨觉醒后2小时是血压快速上升期,60%的患者血压升高幅度≥25mmHg;6:00~10:00这个时间段内,心梗、脑梗等的发生率比其他时间高出50%。
 
为降低清晨心血管事件风险,高血压患者需要“三知道”:
 
“一知道”:选用每日一次就能控制24小时血压的药物,如氨氯地平片、替米沙坦等。
 
“二知道”:晨起服用降压药,这样可使药物作用的达峰时间与血压自然波动的高峰一致。
 
“三知道”:定期测量服药前的血压,并准确记录,复诊时带给医生。
 
另外还要牢记“三个半分钟”: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而是在床上躺半分钟;然后慢慢起来坐半分钟;再将两条腿下垂到床沿边等半分钟,然后再站起来活动。
 
5、门诊输液防中风是个坑
 
目前有科学依据、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药物主要有三类:长效降压药、他汀类降脂药、阿司匹林。
 
定期输液主要应用的活血化瘀类药物,如川芎嗪、丹参、银杏、三七制剂等。这些中药注射剂不仅疗效不肯定,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另外,即使是质量最好的输液,也存在一定数量、肉眼不可见的微粒。输液中的这些微粒在输液过程中进入血管,可使内皮损伤,损伤之处可导致胆固醇沉积,使动脉粥样硬化,可形成新的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