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血糖控制到多少合适?怎么用药效果最好?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1-25 18:04浏览:

 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就是让血糖达标,血糖达标的获准就是不得并发症症,大量医学研究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地降低糖尿病人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的概率,尤其是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一、糖控制目标——各人各不同
 
严格控制血糖固然益处多多,但低血糖的风险也随之加大,而严重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甚。因此,对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利益与安全,换句话说,要使减少并发症的效应最大,而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最小。
 
本着这一原则,我国制定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不同人群,标准有别】
 
空腹血糖不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0mmol/L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普通成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人群。其实,许多人的血糖控制目标与一般人群是不一样的,比如青少年、孕妇、老年人,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标。
 
(1)糖尿病儿童:
 
由于儿童的饮食不可能很规律,日常活动量变化较大,并且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过于追求血糖达标,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因此,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餐前(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5.0~10.0mmol/L就可以。糖化小于7.5%为理想,在7.5-9.0%之间是控制一般。
 
(2)糖尿病孕妇:
 
高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糖尿病孕妇的血糖一定要严格控制,使其尽可能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
 
事实上,我们在向别人撒谎之前不得不向自己撒谎,因为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世界,一切都变成了虚拟状态和虚假情感,所以有必要将谎言进行到底,将谎言推进到某个可以引爆的节点。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撒谎了。或者我们就死去。by比尔盖·卡拉苏
 
糖尿病妊娠者餐前及睡前血糖不应超过5.5mmol/L,餐后1小时不应超过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6.6mmol/L,如果高于这一标准就要及时干预。
 
(3)老年糖尿病患者: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
 
因此,老年患者的标准也比成人相对宽松,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2.0mmol/L即可。
 
(4)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或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如“脆性糖尿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有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适当放宽,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mmol/L,餐后2小时不超过11.0mmol/L即可。
 
二、糖尿病控制血糖的新理念——精细降糖,平稳达标
 
为此,国际上提出了“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最新理念。按照这个理念,控制血糖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简单地说就是:既要降低高血糖,又要防止发生低血糖。
 
糖友要注意防范低血糖,通常要在两餐之间和临睡之前通过加餐来平稳血糖。这样会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几率,避免危险出现。(加餐方法可返回平台发送关键词:加餐)
 
如何避免血糖发生明显的波动?糖友除了控制饮食以外,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以及正确服用降糖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糖尿病用药怎么效果更好?
 
1、选择可降低空腹血糖波动的药物
 
甘精胰岛素像人体分泌的基础胰岛素,没有明显的血药浓度高峰,其作用平稳而持久,不仅能使糖尿病人的血糖得到很好的控制,还可以显著地降低其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从而可使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不再发生明显的波动。
 
2、选择可降低餐后血糖波动的药物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α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等药物,对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波动性效果较好。
 
具有这种作用的药物主要有:
 
1.诺和龙、唐力等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其药效达到高峰的时间与糖友餐后血糖出现高峰的时间基本一致。
 
2.拜唐苹、倍欣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可通过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糖友的餐后高血糖
 
3.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等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
 
糖尿病人经皮下注射该类药物后能够迅速见效,而且药效达到高峰的时间与餐后血糖出现高峰的时间也基本一致。因此,糖尿病人在餐前即刻(不必提前半小时)注射该类药物便可很好地控制其餐后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从而可有效地避免其餐后血糖发生明显的波动。
 
3、变换胰岛素的给药方式
 
胰岛素的传统给药方式不符合正常人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模式,不能使胰岛素很好地控制血糖,从而容易导致血糖波动。而胰岛素泵可以模拟正常人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还能显著地降低血糖的波动。
 
(以上用药只是建议,具体用药应在主管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四、餐后血糖的升高和波动对人体会产生哪些危害?
 
一天当中,人的血糖是在不停的波动和变化的,而人体餐后状态占全天2/3的时间。餐后血糖的升高和波动产生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点:
 
1、餐后高血糖及波动与大血管疾病有关:研究表明,餐后血糖与心梗和全因死亡风险显著独立相关,糖耐量受损比空腹血糖受损的心血管生存率更低。
 
2、餐后高血糖及波动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有关:多项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可增加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两者间存在相关性。
 
3、餐后高血糖及波动与氧化应激相关:平均血糖波幅和餐后血糖升幅与氧化应激线性相关,随着餐后血糖升高,氧化应激反应发生升高。
 
4、餐后高血糖及波动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加有关。
 
5、餐后高血糖与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相关:研究显示,餐后血糖水平的显著升高(>11.1mmol/l)与整体功能、执行功能和思维集中功能负相关。
 
所以,糖友出现并发症,不仅与高血糖有关,还与血糖的波动有关,即:血糖的波动性越大,糖友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就越高,其预后就越差。
 
因此,糖友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血糖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