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中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概述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2-01 18:16浏览: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糖尿病发病率已接近11%,患者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且仍有相当比例的糖尿病患者未得到确诊。
 
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风险因素与其他国家地区类似,但妊娠合并糖尿病及青年发病的糖尿病日渐普遍。
 
迄今为止关于中国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数据依然缺乏。现有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肾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出现糖尿病相关合并症的情况亦愈来愈普遍。
 
尽管我国糖尿病防治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阻碍。
 
2018年6月发表在Diabetologia的一篇综述,详细阐述了中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防治情况1,现撷取文中要点介绍如下。
 
中国糖尿病流行现状
 
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
 
1980~2013年,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目前已接近11%,即13.8亿人口中有1.1亿糖尿病患者,患者数位居全球第一2。
 
中国人群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除肥胖、家族史、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等因素外,还包括:
 
可能与早年的暴露有关:宫内阶段营养不良,日后又暴露于营养过剩的状态3。
 
种族: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存在民族差异,汉族的患病风险明显较高,大多数少数民族较低4。
 
可能与宫内暴露于高血糖,如糖尿病患者妊娠或GDM有关。HAPO研究显示孕妇妊娠期高血糖与子代在7岁时肥胖的发生风险独立相关5。
 
JADE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发病年轻化且血糖控制更差6。
 
病理生理特点:东西方人群存在种族差异
 
尽管中国成人平均BMI水平低于美国人(24.0vs28.7kg/m2),但糖尿病患病率仅略低于美国(10.9%vs12~14%)4,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亚人群,低BMI时糖尿病风险增加,可部分归因于存在内脏肥胖倾向7。
 
中国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更显著。杨文英教授开展的研究表明,中国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比例高,46.6%未诊断的糖尿病参与者(男性44.1%,女性50.2%),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出现单纯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8。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更差。SWAN研究结果显示,与白种人相比,华裔和日裔等亚洲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更差9。
 
中国糖尿病的并发症流行情况
 
种族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患者血管疾病多国研究(WHOMSVDD)结果显示:在中国人群中,收缩压与临床蛋白尿相关10。
 
ADVANCE研究随访结果显示:与澳大利亚或欧洲患者相比,东亚患者发生肾病事件的比例显著更高11。
 
中国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情况
 
在中国大陆,很少有关于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的大规模研究。一项在上海、成都、北京和广州4个主要城市基于医院门诊的T2DM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提示糖尿病并发症在中国T2DM患者中高发12。
 
贾伟平教授开展的SHDCS研究(1998-2007)结果显示:T2DM患者肾病患病率高13。
 
ADVANCE研究随访结果显示:中国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高于欧洲患者,心血管事件低于欧洲患者11。
 
其它临床结局
 
宁光教授牵头的REACTION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14-15。
 
DD2(DepressioninChinese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研究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率为6.1%,且两者互为影响16。
 
一项基于天津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障碍与未来发生阿尔兹海默症的风险相关,高龄与糖尿病病程长是主要的风险因素17。
 
中国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及慢性肾脏病导致的死亡率显著增加18-19。
 
华裔和日裔等亚洲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功能更差9。
 
中国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启示
 
糖尿病的预防:大庆研究结果显示:随访23年,生活方式干预可减少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20,但目前中国人群的体力活动与其他健康生活行为干预仍不足21。
 
重视代际风险的传递:母体表型和跨代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后代的疾病风险增加,应加强对GDM、母代肥胖等因素的干预22。
 
糖尿病的治疗:治疗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CCMR-3B研究显示:在合并及未合并代谢综合症的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血压和血脂同时达标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1%和10.2%23。
 
针对胰岛β细胞功能更差的情况,更早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翁建平教授的研究显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24。
 
糖尿病已对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早发现、早治疗、早达标,以及加强对心血管代谢因素的控制十分必要。
 
目前的挑战与出路
 
主要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隔离、许多医疗机构缺乏结构化的医疗服务、社会差距、获得医疗的机会不平等。
 
可能的出路:加强患者教育、赋权、自我管理和约束;培养糖尿病专科护士及患者群体的领导者,以及在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支持下,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将会给糖尿病的防治带来获益。
 
结语
 
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的理解。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协助改善公共卫生和糖尿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