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不同类型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小技巧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0-27 10:19浏览:

 高血压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就可以大幅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但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清晨高血压、体位性血压变异、餐后低血压、多病共存和难治性高血压等。
 
在中国心脏大会(CHC)2018上,河北省人民医院李刚医生代表河北省人民医院郭艺芳教授分享了几个降压治疗的小技巧。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指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
 
清晨高血压
 
清晨高血压是指清晨醒后1小时内家庭血压≥135/85mmHg,或起床后2小时的动态血压记录≥135/85mmHg,或早晨06:00~10:00诊室血压≥140/90mmHg。
 
常用的给药方法包括:
 
临睡前给药
 
清晨给药
 
使用作用较强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又平稳的降压药物
 
使用药物定时释放制剂(COER)
 
体位性血压变异
 
体位性血压变异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和卧位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OH),是指从卧位转为立位后3min内出现SBP下降≥20mmHg,或/和DBP下降≥10mmHg。卧位高血压是指卧位时SBP≥140mmHg或/和DBP≥90mmHg,立位时血压不高,甚至降低。
 
病因及诱因:
 
衰老导致心血管系统退行性改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
 
某些药物,如抗高血压药物、某些抗精神疾病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抗肿瘤药物等
 
合并临床情况及并存疾病,致使血容量不足的系统性疾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对于体位性血压变异患者,应首先采用非药物治疗(表1)。
 
非药物治疗方法
 
体位性血压变异的药物治疗:
 
(1)体位性低血压:
 
容量扩张剂,如9-α氟轻考地松
 
血管收缩剂,如盐酸米多君、麻黄碱
 
辅助药,如红细胞生成素等
 
(2)卧位高血压:
 
降压药物治疗应当限制在夜间
 
应用短效药物
 
起床和正常活动后血压不高时就需要停用药物
 
餐后低血压
 
高血压患者如果餐后发生头晕、晕厥、乏力、跌倒或心绞痛等心脑缺血症状时应怀疑餐后低血压(PPH)的存在,特别是帕金森、糖尿病、高血压或肾衰者。
 
临床特点:
 
餐后一过性脑缺血等心脑缺血症状:头晕、晕厥、跌倒、心绞痛、无力、恶心、视力模糊
 
进餐后血压最低点出现在餐后30~60min
 
多于餐后2h内逐渐恢复基础血压值
 
SBP下降可达80mmHg,DBP可达45mmHg
 
非药物治疗:
 
餐前饮水:饮水350~480ml可以减少餐后SBP下降达20mmHg
 
低糖摄入:因为高碳水化合物易诱发PPH
 
少量多餐:同样热卡摄入分6餐比分3餐PPH发生少且症状轻
 
餐后取坐、卧位:由于PPH与直立性低血压常常合并
 
餐中禁酒:饮酒易诱发,血液透析患者避免血透时进食
 
餐间服药:避免餐前服用降压药,宜在两餐之间服用
 
药物治疗:
 
使用减少内脏血流量、抑制葡萄糖吸收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药物。咖啡因、阿卡波糖、古尔胶(GuarGum)和善宁是最常用的能够改善餐后低血压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