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0-27 09:55浏览:

 肺动脉高压(PulmonarvhypertentionPH)是患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不容忽视的心肺血管疾病。1945年Cournard用心导管测量了肺动脉压,1950年诊断了第一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1998年以前,肺循环高压仅分为PPH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SPH)2大类。2003年威尼斯会议对Evian诊断分类标准进行修订,将肺循环高压共分为5大类,21个亚类。目前关于PH的患病率无确切统计,1998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进行的全国性出院患者登记表明,在美国估计每10000人中有7人因PH住院,1998年大约每100000死亡患者中有3.1人死于PH;20世纪90年代初,PPH的患病率被认为仅有1~2人/100万人,随着对PH的关注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根据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的资料,各类型PH患病率可能已超过30~50人/100万人。在我国目前关于PH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资料仍不多,根据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996~2005年资料统计,10年间PH患者占住院患者的6.63%。10年各类PH总的构成比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65.93%,左心疾病性22.61%,血栓性5.66%,特发性3.77%,呼吸性0.89%,胶原血管病性0.61%,肺血管炎性0.51%,肝病门脉高压0.03%。
 
目前PH发病原因不明,近年来研究认为,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重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炎症、基质改变)和肺血管原位血栓形成是PH发生发展的3个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内皮功能障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血管活性因子一氧化氮(NO)和前列环素的生成障碍伴血管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ET-1)长时间过度表达,不仅可引起肺血管收缩,还可促进和导致肺血管重构。
 
Christman等首先报道在PPH和SPH患者的尿中,缩血管物质血栓素的代谢产物增多,说明前列环素和血栓素代谢物失平衡是形成PH的重要因素。通过原交,western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PPH患者肺组织中的前列环素明显减少。
 
内皮素-1(ET-1)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强力的缩血管物质和促生长介质,ET-1与右心房压力、肺血管阻力呈正相关,而与心排血量呈负相关。肺是内皮素产生和清除的主要部位,在所有PH的动物实验中,血浆ET-1的水平均增加,同时肺组织内皮素肽的表达也增加。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L-精氨酸在NO合成酶(eNOS)作用下变为NO,弥散到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鸟苷酸(cGMP)水平,从而促使动脉扩张和动脉压降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肺循环eNOS表达减少,因而NO生成减少,促使肺动脉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