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H型高血压害心又害脑 这个“H”不能小瞧

作者: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发布时间:2018-10-27 08:54浏览:

 最近,H型高血压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专家和媒体众说纷纭,让老百姓一头雾水。我国高血压患者有2.7亿人,究竟什么是H型高血压?为何要如此命名?专家表示,H型高血压害心又害脑,这个“H”可不能小瞧了。
 
H型高血压究竟是个啥?
 
在中国,一个人被确诊为高血压后,第一件事应该做什么?专家给出建议:应该到医院做一个同型半胱氨酸(英文简写Hcy)的检测,如果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每升等于或超过10个微摩尔,就是H型高血压。现行版本的《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在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危险因素里明确规定:血同型半胱氨酸大于或等于10个微摩尔。
 
2008年,我国学者开始将“伴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的高血压命名为“H型高血压”。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三个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H型高血压”是最容易发生脑中风的高血压,“H”一语双关,既指Hypertension(高血压),又指Homocysteine(同型半胱氨酸,缩写为Hcy)。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说,字母“H”形象地显示出两种心血管风险因素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两跟竖线代表两种危险因素,中间一横,形象地表示了两种因素共同升高脑卒中风险。
 
“H型高血压的命名问题,显然不是所有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葛均波说,核心问题是我们提出的治疗手段确切地给特定的高血压患者带来了获益。H型高血压说到底只是一个称谓,学术界对于命名有着各种方式。H型高血压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型高血压两个名称相比,前者更容易记住,也更容易普及。
 
中国的临床专家和流行病学家立足本土研究,从怀疑同型半胱氨酸是脑卒中的帮凶,到确认它是心脑血管病独立风险因素,再到明确治疗切点是大于等于10个微摩尔,最后到制定特异性、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高血压治疗方案,先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
 
控制H型高血压,能否有效降低脑卒中?事实上,这一话题在世界范围内始终是关注的焦点,目前已发表约22项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哈佛大学FrankHu教授学组、加拿大威斯汀大学Spence教授学组、阜外医院周宪梁教授学组、广东省中医院蔡业峰教授学组等通过其领导的临床研究或对上述证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确证,叶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其中,获得阳性结果研究的共同特征包括:作用于低叶酸人群、使用小剂量叶酸(约0.8毫克每天)、未合并使用其他维生素(尤其是氰化维生素B12)和作用于高血压人群等。
 
2015年3月,在全世界规模最大、最权威的心脏专业学术会——美国心脏病学会上,霍勇应邀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结果,全球医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同步在线发表,并配发了编者按。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血压患者使用依叶规范治疗与常规降压治疗相比,进一步显著降低卒中风险21%,并且更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24%,降低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风险20%。这项研究以国际通行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设计,得出在依那普利基础上加用叶酸控制H型高血压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