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围手术期高血压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10-27 08:27浏览:

 近年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常用手术方式,CEA围手术期高血压是常见的合并症,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甚至可能导致高灌注综合征等严重不良事件。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叶炜等,通过查阅文献探讨了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的目标。
 
CEA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
 
CEA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是患者不良结局(例如中风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预测因素,与重症监护设施应用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等相关,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术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潜在临床危险因素。Riles等早期报道显示,50%CEA手术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而近期Posner等报道CEA患者合并高血压者占79%。
 
CEA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影响
 
(1)术前CEA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险因素
 
术前高血压控制不佳,是CEA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危险因素。术前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术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发生率高。Asiddao等进行了一项纳入100例CEA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导致术后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其中,术后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00mmHg或者需要静脉给予降压药控制。研究发现,术前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90mmHg,即可能出现术后高血压,术后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44.9%和55.5%。
 
(2)术中增加分流难度并与术后颅内出血相关
 
首先,术中高血压增加了分流手术的难度,容易发生心肌缺血。
 
其次,术中高血压(血压>160/90mmHg)与术后颅内出血相关。有研究报道,术中未进行严格血压控制的CEA患者,其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高达2%。在CEA术后颅内出血患者中,发生术中高血压的患者比例为68%。
 
最后,术中高血压(收缩压峰值>200mmHg)与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需求高相关。在术中出现高血压的CEA患者中,75%在术后应用了血管活性药物。
 
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和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术后高血压是脑高灌注综合征和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CEA术后常发生高血压,术后短时内即可发生,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脑高灌注综合征和颅内出血也会出现在术后血压正常的患者中,但是主要与术后高血压相关。
 
CEA围手术期患者的高血压管理策略和目标
 
(1)术前
 
很多麻醉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目标是控制择期CEA手术患者的收缩压≤160mmHg,持续治疗至手术当天清晨,并且术后尽快恢复正常治疗。然而需要注意术前个体化降压治疗,避免血压骤降,从而保证远端脑灌注,特别是对近期有神经系统症状而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不但很难在短期内将血压控制到最佳水平,而且快速降压可能起反作用。
 
(2)术中
 
术中血压控制策略是在麻醉可能损害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手术直接影响压力反射,以及夹闭颈动脉或者手术本身导致脑血流减少期间,维持脑灌注压和侧支循环血流。
 
(3)术后
 
由于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功能和压力感受反射受损,手术区域远端的脑循环比术前值增加。新的动脉内膜切除部位仍然是血肿和血栓形成的潜在区域。目前,广泛应用的标准是收缩压<160mmHg或者波动在基础值的20%以内,但是对容易发生脑血流高灌注或者伤口血肿的高危患者,严格控制收缩压低一些可能更恰当。
 
协和医院CEA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目标经验
 
对合并严重冠心病行CEA手术的患者,应该维持术前降压药物的应用,围手术期血压的控制目标是不低于基础血压。对存在单侧颈动脉狭窄而未合并严重冠心病的患者,CEA围手术期血压的控制目标是收缩压<140mmHg或者低于基础值20%,而对存在双侧或者多发颈动脉狭窄病变而未合并严重冠心病的患者,CEA围手术期血压的控制目标是略低于基础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