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脑卒中治疗莫错过“时间窗”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22浏览:

 “时间窗”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专家特别强调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息息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缺血性脑卒中的起始是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其病因一般是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了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组织严重缺血损伤和坏死等病理变化,临床上即出现神经缺损之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消失及同侧偏盲等“三偏”症状。在以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为核心的病变中,往往可构成缺血中心区、可逆性缺血损伤区和缺血半暗区等三个区域。各个区域的缺血程度、组织损伤程度不同。一般而言,缺血中心区范围小,但组织损伤极为严重,缺血发生不到1小时就会发展成为不可逆脑损伤,而使区域内的神经组织发生坏死。在缺血中心区周边有一较大的可逆性缺血损伤区。这一区域的脑组织细胞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及出现相应的神经缺血症状,但组织中仍有少量供血,故发展缓慢。假若能在3~6小时恢复供血,这种可逆性缺血损伤区就能转变为亚临床的缺血暗区,进而可使脑组织细胞变性减轻及消退,避免发生坏死。反之,假若这一区域持续缺血超过6小时或更长时间,可逆性损伤脑组织就会进展为不可逆损伤,并致区域内脑组织细胞严重变性及坏死,从而扩大梗死灶,神经损伤程度更加严重,患者预后变差。
  因此,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必须牢固树立“时间窗”概念。即从发病时起,力争在3~6小时的“时间窗”内给予溶栓药物,以尽可能促使脑动脉内的血栓溶解或变小,增加对梗死区的供血,使缺血中心区减小或不再扩大,同时使潜在的可逆性缺血区逐渐转变为缺血半暗区,努力达到临床治疗之减轻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减轻日后残疾程度的目的,积极争取最佳预后

张朋   主治医师
清丰县人民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