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8浏览:

       陈 耀  2014.4.26糖尿病系列讲座讲稿概要

讲者简历:陈耀,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福建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内分泌分会常委。国内多家糖尿病、内分泌科普期刊特约撰稿人。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1,日常生活自我管理糖尿病病情监测;2,糖尿病并发症的自我监护;3,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饮食控制:—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1,摄入食物热量要适当;2,平衡膳食食物要多样化;3,多饮水,少喝酒;4,坚持定时定量进餐

 

饮食控制注意事项:

1,定时定量定餐,并且一定要与注射胰岛素,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时间配合好

2,饮食量,劳动强度,用药量三者间的关系要相对平衡,此消彼长,灵活调节

3,根据个人情况将每日饮食量分多次食用,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4,糖尿病饮食控制应长期坚持,终生坚持

 

运动调节注意事项:

v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老年人可以选用运动强度轻的运动方式,最常用的运动方式为散步

›中青年人应以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为主,也可选择运动强度较重的运动方式

›运动应该循序渐进,运动量应由小到大

v正确认识运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

v持之以恒,防止意外伤害

 

糖尿病监测的内容

v症状监测:症状、体征

v代谢控制指标监测:尿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v慢性并发症监测:尿蛋白与肾功能、眼底检查、神经肌电图等

v其他:血压、体重、腰围/ 臀围

监测的时间

v每日1次:血糖、尿糖

v每月1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

v每季度1次:血脂、眼底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

v必要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v以上检查时间为病情稳定时的频率,病情不稳定时,酌情加测

v其他检查:了解胰岛素抗体和胰岛功能

血糖监测

v定期检查,病情不稳定时每天检查血糖,病情稳定后,1个月至少检查2次空腹和餐后血糖

v如果不舒服应随时检查血糖

 

不同时期血糖监测的意义

v餐前半小时:利于检出低血糖

v餐后2小时:利于检出高血糖

v夜间血糖监测:利于发现夜间低血糖或高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v每2—3个月检查一次

v应控制在Hblc<7%的范围内

 

糖尿病并发症的自我监护

1,          低血糖

2,心脏病和中风

3,眼部监护

4,肾脏保护

5,足部护理

6,牙齿护理

7,皮肤护理

8,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

常用降糖药的分类:

促胰岛素分泌:磺脲类、格列奈类

v双胍类:二甲双胍

v延缓吸收: 拜糖平、卡博平、倍欣

v胰岛素增敏剂:艾可拓、文迪雅

v中成药:参芪降糖颗粒、津力达、通脉降糖胶囊

v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v其他GLP-1、DPP-IV抑制剂、达格列净

 

磺脲类药物:达美康缓释片、瑞易宁、亚莫利

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副作用:可引起低血糖,尤其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磺脲类药物注意:所有磺酰脲类药物都能引起低血糖;对老年人建议用短效磺酰脲类药物;在超重/肥胖患者应在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后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禁忌时作为超重/肥胖患者一线用药;磺胺过敏者不要使用

 

格列奈类:诺和龙、孚来迪、唐力

降糖机制: 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

副作用:可引起低血糖

 

双胍类:二甲双胍

降糖机制: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副作用: 消化道不良反应、乳酸酸中毒(比较罕见)

 

α-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卡博平、倍欣

降糖机制: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部的吸收;减缓葡萄糖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

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副作用──排气增多、胀气

注意事项:适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50%),对于蛋白质为主的饮食,效果欠佳;进餐开始时与饭嚼碎同服,不进食不服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以减少胃肠道反应;单用不引起低血糖,与磺脲类、胰岛素合用时发生低血糖,只能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注射,口服其它糖类或淀粉无效

 

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降糖机制:  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

副作用:体重增加、水肿;对肝功能有影响;可能增加心衰风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注意事项:无胰岛素存在时,不具备降糖作用,故不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不增加胰岛素生成,单用不引起低血糖;

与其他降糖药合用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

活动性肝病,心衰患者禁用。

体重增加,骨折发生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