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远离糖尿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7浏览:

 糖尿病发病机制复杂,一半在遗传,一半在后天。后天因素也就是指生活方式,有几点是比较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就是饮食。经常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容易肥胖,从而诱发糖尿病。第二是运动。社会发展很快,生活节奏紧张,人们运动越来越少,这样也容易导致肥胖。第三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熬夜上网等。再有,压力过大也会影响人体代谢及内分泌的稳定,也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将近15%的人口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患者数量达到10%,也就是我国四分之一的人口有高血糖。如果高血糖再进一步发展下去,糖尿病前期人群发展成为糖尿病,或糖尿病患者患上各种并发症,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无法估量。

 

近年来,糖尿病前期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原来中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非常高,现在中青年阶段发病也很高。十几二十岁的独生子女,生活比较好,家里照顾得好,饮食方面指导不够,出现肥胖、IGT、糖尿病的情况越来越多。

 

要想让公众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需要多方努力。首先,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多走出医院宣讲糖尿病防治知识或多写一些科普性的文章,让公众更加了解认识糖尿病,多宣传这一疾病的危害,进行早期的关注和预防。

 

还有很关键的一方就是政府。糖尿病是一个可以干预的疾病,早期防治的费用要比出现并发症后再治疗的费用低得多,治疗效果也会更好。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如果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伴随糖尿病发病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有可能会牺牲我们的经济,或者说抵消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给中国人的健康带来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政府应采取比现在更有力的措施,比如在公共卫生方面出台更多的政策,拿出更多的经费,做更多的宣传、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将防治糖尿病的关口前移,应在糖耐量异常的早期就进行干预,避免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胜于治疗。目前,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程度,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不仅要有口号还要有政策以及各种配套措施和设施。

 

再有,媒体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做正面的防治宣传。用通俗易懂、易接受、易理解的方式提倡、宣导公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宣传正确的治疗方法,使公众在生活中自觉地防治糖尿病。(摘自发表在《糖尿病周刊》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