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1-01 19:15浏览:
次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20世纪中叶以来冠心病血管重建技术逐渐兴起并发展。70年代以后,随着手术、麻醉和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以及心内科(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和术前后药物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死亡率降低,CABG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也应用于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例如:微创直接冠状动脉搭桥术:应用胸部小切口不用体外循环,游离左侧内乳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不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但不用体外循环,在跳动的心脏直接进行搭桥手术。应用了近半个世纪的CABG的重要限制是大隐静脉旁路移植血管随时间推延而退化使管腔进行性狭窄、血栓形成并最终闭塞。术后10年~12年仅40%~60%的静脉旁路移植血管仍通畅。而内乳动脉(IMA) 远期通畅率高,10年~12年通畅率可达90%以上,但IMA一般仅用于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旁路移植。现有介入治疗技术已部分取代了CABG,但对某些病变治疗(如严重三支病变、左主干分叉病变以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CABG的远期效果仍优于介入治疗。
合理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如何正确和合理地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因目前为止还没有临床试验结果能明确显示一种治疗明显优于另外一种治疗。
目前只能认为,没有一种治疗是完美无缺的,没有一种治疗能够达到完全根治,没有一种治疗能够适应所有的患者。因此,目前选择再血管化治疗方法只能是量体裁衣,扬长避短。
治疗的方法:某些冠状动脉病变,如左主干分叉部狭窄;介入器械无法到达的病变,如血管严重弯曲、钙化、慢性完全性闭塞(尤其伴有钙化者);弥漫性血管病变;血管狭窄和瘤样扩张交替是CABG的适应证。单支,非左前降支近端严重狭窄病变,不累及边支血管的局限性狭窄,参考血管内径>3.0 mm是PCI的适应证中间地带既可以PCI,也可以CABG。这时是就是患者自我做出选择的时候了:如果患者期望痛苦少一些,快一些康复,早一点恢复工作,又愿意接受5%~20%的再狭窄率,选择PCI是合理的。如果患者希望较长一段时间无心绞痛,则应选择CABG。
陈述 主治医师
宝鸡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