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11浏览: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死亡率一直都在50%以上,75%以上存活者遗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病理基础和血压增高以及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男性稍大于女性,近年有年龄下降趋势。约2/3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部分患者既往可有脑血管意外病史 。发病多在寒冷和气温骤高季节。
典型表现为:急性发病。常有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头痛、呕吐、抽搐、尿失禁等,
      依据出血部位可分为基底节出血、小脑出血、脑干出血、皮质下出血、脑室内出血。
      确诊可首选头颅CT检查。它能准确提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以及血肿周围脑实质水肿、脑室、脑池受压情况,并作为是否手术及判断愈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治疗方法选择
 内科保守治疗:对神志清醒,较小血肿有一定疗效,但当出血量大时,患者因继发脑干损害导致中枢衰竭而死亡,或因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加重脑组织损伤,造成神经功能损害而引起严重的后遗症。内科保守治疗容易使一部分病人丧失珍贵的治疗时机。
外科手术方法主要有两大种:
一种是骨瓣或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
    适用于出血部位不深,出血量大、中线移位严重、术前病情在Ⅲ级以上,已有脑疝形成,此手术多需对患者实行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增加病人负担,且适应征局限,病死率、致残率都较高。其优点是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达到立即减压的目的,止血效果满意,同时术中还可去骨瓣减压。
第二种方法为钻孔或锥孔穿刺血肿清除术。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适应于各部位出血,特别是深部出血,如丘脑出血、脑室出血等。
    一般首次清除出血量的60-70%即可,余下可择日再次吸除或配合应用尿激酶冲洗。优点是局麻下完成手术,操作简单,脑损伤轻,适应征广泛。缺点是不能止血、无活动出血时方可采用。
    立体定向手术可以准确定位,甚至可改变穿刺方向,多点抽吸,清除血肿比较彻底。
  高血压脑出血内科治疗病死率一般为50%~60%,而传统的外科治疗方式是开颅清除血肿,需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这类病人又多为老年人,手术耐受性差,故并未能降低病死率。为此人们都在探寻微创、有效、简便的治疗途径。
    凡病情迅速恶化,深昏迷双瞳孔扩大,生命体征趋于衰竭者,内外科疗法均不理想;
    无明显意识障碍者,无论采取何种疗法结果都好,
    对已有明显意识障碍,但尚未出现脑疝者外科疗法优于内科疗法。
 
手术参考以下因素:
  1、综合下列考虑
(1)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者应优先考虑外科手术,如皮质下、壳核、小脑半球血肿;脑干出血急性期不考虑手术。
(2)出血量。一般大脑半球出血量大于30ml,小脑出血量大于10ml考虑手术,
(3)病情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内即陷入昏迷者,多不考虑手术。
(4)意识障碍。神志清醒者多不需施行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者,以及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5)其他。年龄不作为是否手术的条件。发病后血压≥200MMHG/120MMHG,眼底出血,病前心、肺、肝、肾功能差者则不适应手术。
  2、根据意识状态
Ⅰ级,多不手术,但量大时也可考虑手术。
  Ⅲ级,最适宜手术。
Ⅴ级患者已处于病的晚期,手术很难凑效,很少考虑手术。
  Ⅱ、Ⅳ级绝大多数适于手术,但Ⅱ级患者如出血不多,可先内科保守,依病情演变决定。Ⅳ级患者如考虑高龄、体弱、病情进展较快并已出现脑疝,估计预后不好者,也可少考虑手术。
  3、血肿部位及出血量
(1)脑叶出血≥30毫升;
(2)基底节区出血≥30毫升;
(3)丘脑出血≥10毫升;
(4)小脑出血≥10毫升;
(5)脑室内出血,引起阻塞性脑积水、铸型性脑室积血者;
(6)颅内血肿出血量虽然未达到手术指征的容量,但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
    禁忌症
1、脑干功能衰竭;
2、凝血机制障碍、有严重的出血倾向,如血友病;
3、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血肿。
    手术时机
    目前仍有争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分为5期:
1.超急性期:指脑出血后24h以内;
②急性期:指脑出血后第2—7d;
③亚急性期:指脑出血后第8—30d:
④慢性期:指出血后1—2月末;
⑤残腔期:指出血后2月至数年。
在出血后7d以内手术,有利于减轻脑实质的直接受压损害,也有利于减轻由于血肿所引起的局限性脑水肿等一系列继发性损害。脑出血后5—7d,血肿呈绸状咖啡样,较易吸出,8h以内者,亦较易吸出;1—4d者血肿液化部分少,抽吸较困难。
  研究证明脑出血常在发病后20~30分钟形成血肿,且出血自行停止,6小时后血肿周围发生水肿并逐渐加剧,血肿压迫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不可逆损害越重,病死、病残率就越高。在脑出血6小时内超早期清除血肿,就可迅速解除脑组织压迫,使继发脑水肿、脑缺氧大大减轻,有效保护了残存的神经功能,才能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过分等待病情的稳定,势必使多数的患者失去抢救的机会。
    尽早手术,医师承担的风险相对要大些,但能使许多病人得到及时治疗,降低死残率,只是此时不必追求高清除率。如血肿位于非重要功能区,血肿量未造成生命体征变化,可适当延长穿刺治疗时间,但最好也不要超过24小时。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术后处理。
首先必需稳定血压,不能波动,不能过低。一般收缩压降20%左右,
其二是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
其三是防治并发症。并发症的防治有时是成功抢救的关键。
 
其四注重早期康复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主要是治疗高血压。研究表明:舒张压下降5mmHg,脑卒中发生危险性将减低约40%,最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将血压降低到130/85mmHg,如果降得过低、过快可导致脑供血不足。特别是一些患者血压平稳后停药或血压过高时才服药,这样导致血压波动,更容易引起脑出血。对于脑出血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控制在什么水平才合适是个复杂问题,应该根据年龄、病程、高血压水平、药物反应、合并症等予以个体化。在选药时还应注意药物对脂代谢、糖代谢的影响,以及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作用,选用一种或联合应用降压药,除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合理膳食、戒烟,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情绪过于激动等非药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