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外伤性脑梗塞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9浏览:

 概述:    由头部外伤引起的脑梗塞谓之外伤性脑梗塞。种病多见于青少年,均有头部外伤史,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多出现在伤后24小时以内。而伤后2周或立即出现症状者较少见,脑血管造影,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帮助确诊。发病机制:    与动脉内膜损伤及血管痉挛有关。头部外伤时,头颈部突然的伸屈活动,造成颈部血管的牵拉,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受损,一方面直接形成创伤性血栓;另一方面可反射性的引起血管痉挛。血管痉挛本身为血栓形成提供可能。同时,因为血管损伤、痉挛,或血栓形成产生缺血改变,损伤的血管壁可成为延缓形成血栓的部位。血栓扩大或血栓脱落,栓塞了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从而引起脑梗塞。另外,外伤性脑梗塞也可能与夹层动脉瘤形成有关。脑血管内层与中层之间,由于外伤损害后,血流撞击作用,导致内膜与中层进行性分离,而形成夹层动脉瘤,血管腔进行性狭窄,最终导致血管闭塞。而小儿由于脑发育不健全,植物神经发育尚不健全,加之血管纤细等生理解剖特点,自我调节能力差,轻微的外伤性打击,就可引起颅内深穿支及分支血管闭塞而发生脑梗塞。 治疗及预后:    外伤性脑梗塞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塞一样,均属于缺血性。CT和MRI对明确诊断、估计病变程度和判断预后有肯定价值。磁共振波谱分析发现颅脑损伤后3h伤区脑组织即呈缺血性改变,于伤后24h达高峰。    治疗应强调早采取有效的措施,本病的治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改善脑微循环,纠正脑缺血,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应联合使用脑保护药物,以针对缺血引起的细胞损害,包括抗自由基治疗;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神经营养因子、脑复康等;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