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热敏灸治疗中风病(脑梗死)简介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3浏览:

 一、概述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脑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临床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死。本病属中医“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主要病因是风、火、痰、瘀,病机是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从而“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此病。临床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二、穴位热敏化分布

以头面部、上肢及小腿内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百会、曲池、阳陵泉等区域。

三、灸疗操作

采用我院自制热敏灸艾条行热敏灸,每次治疗以特殊灸感消失为度,每日一至二次。

根据上述穴位出现热敏化的不同,按下述步骤分别依序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3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2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四、典型病例

病例1:彭某,男性,65岁,大学教授, 于2006年1月8日就诊。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三天。患者自述06年1月6日晚饭时突感右侧肢体乏力、麻木。于当日赴附近医院就诊,诊断为脑梗死,于2006年1月8日来我科治疗。患者神清,右上肢瘫痪,不能活动,右下肢活动不利呈跛行,伴右口角麻木。查:T 36.2℃,R 19次/分,P 76次/分,BP 140/80mmhg,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双肺(-),心(-),右上肢肌力2级,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右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稍亢进,霍夫曼氏征阳性,巴彬氏征弱阳性。 CT示:左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中医诊断为缺血性中风。西医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经查,在患者百会穴、右曲池穴下1寸及右足三里穴处探及腧穴热敏化现象,即用艾条悬灸法治疗。灸百会穴处,患者感觉热流灌注颅内,继则向四周扩散,左侧脑部明显多于右侧,灸感持续30分钟后热流回缩至体表,施灸点头皮有灼热感,遂结束该点施灸。换灸右曲池穴下1寸与右足三里穴处热敏化穴,两穴同时施灸,曲池穴下1寸处出现热流入里后沿手阳明经感传,先上行至肩部,继返回下行至食指末端。足三里穴处热流向下传导至足背,与足阳明经感传路线基本吻合。施灸约20分钟后,热感回缩至施灸点,施灸点出现体表灼热感,乃停灸。完成一次治疗。第二天患者右上肢可抬高及胸,下肢行走正常。继续按前法施灸10次,每天1次。患者症状逐渐消失,10天后肢体活动正常,右上、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

病例2:患者张某,男,78岁,因右侧肢体活动障碍27天于2010年1月7日拟“中风;脑梗死”收入住院。患者于去年12月10日一阵咳嗽后突然出现昏迷,送南大一附院急诊,头颅CT示:左颞叶多发性脑梗死。南大一附院给予急救(具体方案不详),该患者3天后神智转清,右侧肢体仍活动障碍,呛咳,继续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12月18日复查头颅CT示:左侧颞叶、顶叶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为“脑梗死;高血压病”。病情平稳于今年1月7日来本专科住院治疗。入院时症见:右上下肢完全不能活动,精神差,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大便干结,小便通畅。查体:BP165/92mmHg,右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右肱二头肌腱反射及膝腱反射减弱,右霍夫曼征阳性,右巴彬斯基征阳性,舌红苔少,脉细涩。入院诊断:中医: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型;西医:脑梗死,入院后以热敏灸、针刺、中药及康复训练为主,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饮食清谈易消化,低盐低脂,加强患肢功能训练,注重勤翻身,预防褥疮,预防其他并发症。1月9日上午十时康复训练过程中,突发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吸氧、安定注射、针刺人中等处理,上述症状10分钟后缓解,次日,右上下肢完全不能活动,精神差,纳寐差,大便干结,小便通畅,不愿接受针刺及康复训练,即给予热敏灸位探查,经查,于中脘、双天枢穴探及穴位热敏,即行双天枢穴双点温和灸,数分钟后感热流如“水注”向腹腔深部灌注,并向下腹涌动,整个下腹部感到滚烫,自觉下腹温度明显高于施灸点皮温,灸感持续约30分钟后下腹热流渐回缩至双天枢穴并感皮肤灼热后停灸,改于中脘穴施热敏灸,数分钟后感热流扩散并汇合一处,10分钟后热流渐深透至上腹部,感热流涌动,整个上腹部温热舒适,该灸感持续约35分钟后热流渐回缩,且感施灸点皮肤灼热,乃停灸,完成一次热敏灸治疗。次日查房,精神好转,愿意接受康复训练,纳寐可,大便1次,稍干结,小便通畅。继续给予热敏灸及常规对症治疗一月,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较入院明显好转,查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稍高。病情好转出院。

付勇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江西省中医院  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