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投掷骨折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2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损伤多发生在上臂加速期及上臂减速期,由投掷过程中肌肉收缩的不协调及肩、肘关节超常范围活动所致。

  (二)发病机制

  肱骨投掷骨折多发生在投掷运动的上臂加速期和减速期。活动肩关节的肌肉均起于躯干,止于肱骨的中上段,对上臂近侧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如外展外旋肌群(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内收内旋肌群(三角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的舒缩运动按序进行并协调一致,则施加于肱骨近端的由外向内的扭转力矩产生一均匀的内旋加速度,不仅能获得较好的投掷效果,且单靠远侧肢体的惯性拉张力,也不易引起肱骨骨折。反之,如果这些肌肉的舒缩运动不按序进行,如在抬举期上臂尚未达到最大外旋位或在继续外旋过程中突然强力内收内旋;或肌肉的收缩不同步,如在内收、内旋过程中肌肉收缩不协调,过猛过快,则在肱骨近段产生一巨大的内旋力矩和内旋加速度,而远侧肢体内惯性作用跟不上近侧肱骨内旋运动,则在肩胛带肌肉止点的下方(肱骨中点下方)产生一巨大的扭转力矩,此扭转力矩配合远侧肢体的离心拉张力,则造成肱骨中下段骨折。

【症状】

  肱骨投掷骨折是由扭曲力和拉张力共同作用所致的螺旋形不稳定骨折。其特征是骨折近侧段内旋移位,而远侧段外旋移位,造成断端间的旋转分离。如患者受伤后为减轻疼痛而将前臂托起抱于胸前,则远侧骨折段的外旋畸形常有部分代偿。同时由于上臂肌肉的牵引作用,骨折远段常有上移,造成上臂短缩畸形。由于骨外膜仅发生纵形撕裂和掀起,未完全横断,故对骨折端的侧方移位仍有束缚作用,侧方移位不大。由于走行于后外侧的桡神经在骨膜之外,不容易卡入骨折端,因此神经损伤机会较少。但如出现骨折侧方较大错位,骨折断端骨膜破裂,骨折的尖端可顶于桡神经干上,致使神经损伤。

  可结合外伤史、症状、体征及X线片,但需注意检查是否有桡神经损伤及其他合并伤的体征。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预防:

  预防投掷损伤的根本途径是在保持身体各关节(尤其肩、肘)灵活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神经-肌肉群组投掷反射,提高其协调性同步性。

  1.重视训练前的热身活动。

  2.掌握正确的投掷动作要领。

  3.消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4.注意训练后的放松活动。

【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患肢骨折且多呈螺旋形。

【鉴别】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并发症】

  注意是否合并桡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