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分泌科 > 文章内容

老年挛缩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2-11-01 19:01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1.上运动神经元疾病 从大脑皮质运动区到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再到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及锥体外系的病变,均可致痉挛性瘫痪。经治疗后,一部分患者恢复,一部分发生挛缩。主要见于以下疾病:①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等。一般来说,急性脑血管病后于2周末即可发生挛缩。②占位性病变:脑肿瘤、脊髓内、外肿瘤、椎间盘突出症、肥大性脊椎炎等。③炎症:各种脑炎、脊髓炎及寄生虫脑病。④损伤:脑挫裂伤、硬膜外(下)血肿、脊髓损伤。⑤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⑥脊髓血管病:脊髓缺血、脊髓动脉血栓形成、椎管内出血。⑦锥体外系疾病: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等。

  2.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由于关节的活动障碍及周围结缔组织炎症,使胶原纤维增生及肌肉受损,关节挛缩变形。多见于膝关节,其他关节亦可发生。

  3.骨折 一切骨折都可发生挛缩,不仅是经石膏固定的骨折部位,正常部位在长期卧床后也容易发生挛缩。

  4.阵发性肌痉挛 多见于低钙抽搐及自发性肌肉痉挛,后者发生于比较健康的中老年人,表现为休息(尤夜间睡眠时)或轻度活动时出现小腿或足部肌肉突发的痛性收缩或趾强力跖屈。除非频繁发作,阵发性肌痉挛多不引起挛缩和肢体功能障碍。

  5.Volkman挛缩 由于肘或前臂屈肌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手及腕的挛缩畸形,为上肢创伤的合并症。

  (二)发病机制

  老年性挛缩是因肌肉或肌群以及关节持续处于痉挛状态或某种特定位置致使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和固定,进而造成机体功能障碍。

【症状】

  1.肌肉痉挛及萎缩 肌肉或肌群间断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造成肌肉间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增生;限制肌肉活动,使肌肉处于被动缩短或固定于痉挛性缩短位;加上肢体血液循环不良及活动性下降,致使肌肉的失用性及营养不良性萎缩。因下肢的伸肌占优势,故下肢挛缩时,肢体处于伸展状态;相反,上肢挛缩时即处于屈曲状态。

  2.关节变形及固定 由于病人将肢体放置于最舒适位置或不能自主活动,加上痉挛肌肉的牵拉,造成关节周围韧带纤维化、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增生、软组织结构破坏、关节间隙出现骨桥,最终致关节的肌性挛缩及变形、固定,关节活动度(ROM)缩小。

  3.笨拙的痉挛性运动或少动 因肌肉挛缩及关节变形、固定,肢体活用性降低,运动减少或只有简单的移动及笨拙的痉挛性运动。同时,由于疾病本身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老年病人往往不愿活动患肢,甚至拒绝被动运动而延缓康复进程。

  4.肢体疼痛 原发病及挛缩均可致肢体疼痛或阵挛,增加病人痛苦,使患者更不愿活动患肢而影响其功能的恢复。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挛缩容易确诊。但挛缩的发生受病因、个体差异、预防措施等多方影响,挛缩的程度亦有不同。临床上按肌痉挛程度,将挛缩分为三级:①轻度挛缩:快速被动活动关节至该关节正常ROM的后1/4才感觉疼痛及阻力。②中度挛缩:快速被动活动关节至该关节正常ROM的1/2就有疼痛及阻力。③重度挛缩:快速被动活动关节至该关节正常ROM的前1/4就有疼痛及抵抗。

【饮食保健】

【护理】

  尽早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及适当的功能锻炼,将关节、肢体放于一定位置并及时更换体位;应用药物、理疗或关节功能牵引等措施减轻机体疼痛;这些方法是阻止挛缩发生的重要措施。一般来说,只要指征掌握得当,早期进行运动疗法对原发病不会有影响。

【治疗】

【检查】

  一般血象正常。

  X线检查,关节变形。

【鉴别】

  肌萎缩尚有神经源性肌萎缩及肌源性肌萎缩;前者由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后者由肌肉血管病变或机械损伤致肌纤维炎症或缺损。

  根据病因及临床症状、体征的不同,可与挛缩相鉴别。

【并发症】

  可并发肌萎缩、关节变形、关节周围韧带纤维化、软组织结构破坏、关节间隙出现骨桥活动受限。